二、“十三五”時期的目標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是深入貫徹落實對云南的新定位、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省人民政府要認真貫徹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搶抓發展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十三五”時期云南經濟社會發展,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我們要貫徹發展新理念,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供給能力,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協調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促進綠色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共建共享,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高水平開放發展。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經濟保持8.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人均GDP從全國平均水平的58%提升到68%左右;基礎設施五年大會戰任務全面完成,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保障作用持續增強;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5%以上,力爭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不斷提高!八幕彼饺嫣嵘,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產業發展全面加強,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改革開放水平全面提升,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雙向開放、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開放型、創新型經濟新格局基本形成。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經濟增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達標,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化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實現各民族建設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
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政府工作將牢牢把握以下10個重點:
(一)貫徹發展新理念,努力實現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推動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開放創新有機統一和協同發展,將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把協調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統籌沿邊與滇中、農村與城市、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協調發展,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把綠色作為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必由之路,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形成高水平開放新格局,打造我國對外開放新高地。把共享作為發展的本質要求,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努力讓各族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現實獲得感。
(二)全面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鄉因族制宜、因村因戶施策,聚焦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面實施“五個一批”脫貧計劃,加大資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實行更嚴格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貧困地區都不掉隊、一個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個貧困群眾都不落下。全力以赴奔小康。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追求質量效益與追求較快發展速度相統一,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實現新老動能轉換,創造跨越式發展的云南速度,全面提升經濟總量和質量效益,持續增強民生保障,努力實現所有人群的全面小康、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所有領域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
(三)加快“五網”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的交通網。加快建設出省出境的高速公路網、鐵路骨架網和水運通道,加快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滇中城市群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力爭到2020年,鐵路營運里程超過5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6000公里。建設廣覆蓋的航空網。優化和完善機場網絡,加密拓展國際國內航線航班,力爭到2020年,投入運營和在建民用機場20個。建設區域性國際化的能源保障網。構建云電云用、西電東送和云電外送協調體系,加快省內天然氣網絡及場站建設,建成國家重要的跨區域能源樞紐,力爭到2020年,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3.7萬公里,油氣管道長度達8200公里以上。建設安全可靠的水利網。加快滇中引水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設,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爭到2020年,新增蓄水庫容20億立方米以上,縣城和縣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7%。建設共享高效的互聯網。構建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互聯網,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信息交匯中心,力爭到2020年,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光纖,城鎮、重要場所和行政村4G網絡全覆蓋,實現光纜全省覆蓋。
(四)著力轉型升級,構建產業發展新體系。堅持走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的新路子,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云南行動計劃,有選擇地加快承接東部地區出口加工業轉移,探索“共建園區”或“飛地經濟”,實行引進產業與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引進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并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融合步伐,鞏固提升煙草、能源等支柱產業,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和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深入實施“云上云”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步伐,實施軍民融合發展,集中力量培育現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大力培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產業,發展智能制造和服務制造。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實現優質高效發展,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大健康、文化創意和高端旅游業、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積極發展分享經濟,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五)加強城市工作,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轉變發展方式,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走出一條、云南特點的城市發展道路。健全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深入實施城鄉環境提升行動,提高建設水平。
(六)優化生產力布局,打造經濟新增長極。統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做強滇中、搞活沿邊、聯動廊帶、多點支撐、雙向開放”的發展布局,著力構建“一核一圈兩廊三帶六群”區域發展新空間。推進昆明市與滇中新區融合發展,加快滇中城市群和經濟圈一體化步伐,更好地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以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培育沿邊開放、瀾滄江開發開放、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促進城鎮群有序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打造一批產業大市、大縣、大集團、大園區、大產業基地。推動園區特色化、集群化發展,聚焦重點園區,明確特色功能定位,做強主導產業,推動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和生產要素向重點區域、特色園區集聚,增強產業競爭力。力爭到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園區達到10個、超百億元園區達到50個。
(七)大力推動開放,拓展發展空間。把擴大開放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內外需協調、引進來走出去并重、引資引技引智并舉,加強國際國內區域合作,推動雙向開放,促進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強開放載體建設,發揮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的功能作用,建設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開放平臺建設,辦好各類會展交流載體,鼓勵和吸引各種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和機構來滇設立代表處或辦事機構,務實拓展經貿人文交流合作。加強開放型經濟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一批外向型產業基地和進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推動企業“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和模式,形成內外聯動、互為支撐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發展轉口貿易。努力打造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八)突出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新動力。深化以關鍵領域和環節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著力營造干事創業的政務環境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工商實體經濟,推動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產品價格、農業農村、教育、生態文明和醫藥衛生體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推動政府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引進科研機構,著力激發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新潛力,以及市場轉化科技成果潛力。完善創新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和政策支撐體系,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大力培養和引進各類人才。完善人才激勵和服務保障體系,激發人才活力,促進人才向基層、邊遠、貧困地區流動。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力爭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2年,農村進城勞動力普遍得到培訓,推動發展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
(九)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著力營造綠色山川、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城鎮、倡導綠色生活,建設綠色云南、七彩云南。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現聯防聯控和區域、流域共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強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力爭到2020年,以九湖為重點的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大氣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雙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幸福云南。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繼續實施興邊富民、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和示范創建等工程,加大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保護發展繁榮民族文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實施就業引領戰略,力爭五年城鎮新增就業220萬人。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社保擴面提標,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推進城鄉醫保統籌,健全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和保障體系,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豐富各族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加強和改善民生,使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三、的工作安排
今年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政府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省人民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決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省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建議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實現上述目標,今年要重點做好9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擴大有效供給。加強制度和政策創新,轉變供給模式,提高供給質量,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施質量強省戰略,著力打造品牌,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推動產業重組,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促進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行為,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大人力資源投入。
增加有效投資。優化調整投資結構,挖掘投資新需求,提高產業投資比重,增強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強化進度和質量管理,抓好20個重大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四個一百”重點建設項目。抓緊項目前期準備、申報、儲備及建設落地,爭取國家相關部門及國開行和農發行更大支持,更多獲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等政策性資金。落實投資項目網上并聯審批核準制和協同監管制,加快預算撥付進度,盤活存量資金,調整分配辦法,使投資向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地區傾斜和集聚。繼續放寬準入條件,鼓勵省內外社會資本參與PPP模式建設項目。支持有條件企業上市,擴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有效控制債務風險。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穩步增長。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
釋放消費新需求。繼續實施重點領域消費工程,落實鼓勵消費政策和帶薪休假制度,挖掘需求潛力,優化消費環境,發展信用消費,促進消費升級。加快培育商業新業態和消費新熱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促銷活動,提高本地產品最終消費比重。升級改造大型專業批發市場,扶持發展商貿流通龍頭企業。創新農村商業模式,完善農村線上線下商業網點布局,刺激和引導農村消費。完善旅游業發展政策,大力整治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旅游消費。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盤活庫存商品房,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
擴大進出口貿易。落實好出口促進政策,培育壯大進出口主體,擴大機電、農產品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創新發展加工貿易,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推進外貿向優進優出轉變。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力發展轉口貿易和跨境物流業。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12%。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加強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及時研究推出更具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繼續開展穩增長督查。強化煤電油氣運供應保障,加強云電外送,有序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產業,有效化解水電棄水問題。
(二)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破解發展瓶頸
加快綜合交通建設。確保滬昆客專、云桂鐵路建成通車,實現云南通高鐵。加快成昆、廣大等鐵路擴能改造和玉磨、大臨、大瑞、麗香等在建鐵路建設,力爭新開工南昆鐵路擴能、渝昆鐵路。確保平遠街至文山、黃土坡至馬金鋪、上關至鶴慶3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建設進度,爭取昆楚大高速擴容改建、滇中高速及紅河南部高速公路項目開工。確保滄源機場通航,加快瀾滄機場建設和昆明等機場擴建,推動怒江機場選址立項并早日開工建設,規劃建設通用機場。推進金沙江航道和水富港擴能工程。完成綜合交通投資1300億元以上。
加快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寬帶接入網和骨干網、城域網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實施下一代廣播電視接入網絡、移動寬帶網覆蓋等重大項目,新建光纜1.8萬公里,實現100%行政村通光纜、100%行政村通寬帶互聯網。抓好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通信樞紐中心建設,擴展昆明區域性國際通信出入口業務,加快呈貢等信息產業園建設。抓好政務云、工業云、農業云、商務云等信息平臺建設,加強數據整合、開放,破解信息孤島。力爭完成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投資170億元。
加快能源保障網建設。確保梨園、觀音巖等電站投產發電,推進烏東德等一批大型水電站項目建設。加大電網續建和新建力度,抓緊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快西電東送、云電外送通道和售配電網建設。科學有序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全力保障中緬油氣管道安全運營,確保中石油煉油項目投產。推進天然氣支線管網建設,提高天然氣使用量。
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爭取滇中引水工程年中正式開工,抓好主體和配套工程規劃建設。加快堰塞湖治理和德厚水庫建設,力爭阿崗和車馬碧水庫開工,加快大型灌區續建改造。加強大中型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新開工建設40件骨干水源工程,完成50萬件“五小水利”。力爭完成水利投資350億元。
(三)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啟動“中國制造2025”云南行動計劃。加快煙草產業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從實際出發,制定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加大推進力度。扶持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力爭工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增強其對全省經濟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積極構建高端服務業核心區,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力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5%左右。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集中力量推動重點產業園區發展,明確主導產業定位,發揮園區對各類經濟要素的集聚作用,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解決企業分散和土地無序開發等問題,提高園區投入產出效率。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發達地區合作,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加快發展沿邊出口加工經濟、臨空經濟、總部經濟,推動中國銅業、中鐵建等一批央企和民企總部及研發機構、投融資平臺落戶云南。大膽創新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模式,強化產城融合,促進產業全要素全產業鏈集聚發展。
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認真落實全省信息化、信息產業發展部署,加快推進“云上云”行動計劃,落實大數據行動綱要,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重點發展數字技術、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和信息服務產業。加快培育生態文化、養生休閑、大健康、文化創意、民族時尚創意等服務業。發揮軍工企業優勢,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產業推進機制,強力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加快科技、品牌、組織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
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著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等方式,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激發傳統優勢企業活力。深入推進“兩個10萬元”微型企業培育工程,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行業“小巨人”培育工程。落實民營經濟扶持政策,破解民營企業發展難題,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培育和激勵全省百強民營企業和百強科技創新企業。
(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改革開放
強化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新一輪“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進一批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實施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與新能源汽車等科技重大專項,開發生物疫苗,有色金屬新材料,風光電、工程裝備制造和農業機械等重大新產品。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后補助政策,加強現代科研院所和重大科研平臺建設,進一步向社會開放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完善激勵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快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等服務載體建設,建設一批集生態、文化、旅游、創新為一體的特色小鎮,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原產地商標注冊,保護和有序開發生物資源。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省屬國企改革試點,加快實施一批重大改革重組項目,改組和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集中統一監管。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推進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營改增”擴圍。深化農信社改革,發展壯大紅塔銀行。推動縣域三級金融改革創新試點與服務便利化,穩妥開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落實地方融資平臺過渡期政策,實施政府融資平臺專項改制。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綜合改革。分類實施科研院所、國有文藝院團和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后勤體制改革。對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有序放開教育、醫療等服務價格,穩步推進水、成品油、天然氣等領域價格改革。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建設,建立省級土地儲備制度,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農田水利、國有林場、農墾、供銷社等綜合改革,深化生態文明、司法、電力、流通、商事、住房等領域改革。加強統計調查制度改革,加快新型智庫建設,促進科學決策。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辦好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第14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各類展會。推動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加快發展,促進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與中老經濟合作區協同發展,務實推進中越、中緬經濟合作區建設,爭取昆明綜合保稅區獲批。規劃建設好重點口岸和邊境城市。支持企業“走出去”參與中老泰鐵路等境外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一口岸、多通道”模式創新,加密中歐貨運班列,積極開辟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規范和活躍邊境貿易和邊民互市。拓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人民幣跨境融資和跨境使用,加快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昆明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中國—東盟金融信息平臺建設。重點爭取南亞東南亞國家使領館和區域性國際組織代表處或辦事機構落戶云南。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泛珠三角、港澳臺等區域合作交流,提升滇滬等省際合作水平,加快文山—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園區建設。創新招商引資機制,聚焦產業園區招商、主導產業招商、全產業鏈招商,繼續深入推進“科技入滇、央企入滇、民企入滇”,著力引進對全省經濟發展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項目。力爭全年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增長11%以上,利用外資增長5%以上,穩步提高招商合同履約率、項目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
2020年黨員兩學一做四講四
時間:2023-09-17 02:0:39關于黨員個人四講四有對照
時間:2023-09-13 19:0:012020年兩學一做黨員個人自
時間:2023-09-21 21:0:482020年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民
時間: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