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好奇各個省份當地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特色。經過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歲月里,省份不斷的發展和繼承,有很多豐富的民俗文化互動,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當地文化特色。小編整理了一下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的漢族民俗舞蹈之一,屬于三大秧歌之一。
2、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里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墻花,有正月十五的燈籠花,新屋里的頂棚花等。
3、面塑: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面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面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
山東民間習俗歷史悠久,風格多樣,涉及生產、吃飯、穿衣、節慶、娛樂等多個方面。
1、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山東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后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范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說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
2、“石敢當”習俗
“石敢當”信仰習俗分布地區十分廣泛,以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包括臺灣省和少數民族地區)和東亞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字樣,以禁壓不祥。石敢當習俗起源于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明代以后,石敢當信仰與東岳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石敢當”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功能也經歷了從最早的“鎮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的轉變。泰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造力。
3、風箏習俗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后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
4、膠東花餑餑
山東膠東花餑餑是一種源自民間、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間習俗,流行于膠東地區一帶。膠東花餑餑以面為原料,用簡單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態的形象,膠東花餑餑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不僅繼承了傳統文化,而且還表現出了時代的精神。
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為民俗風情獨特的表現方式。
5、濟南面塑
濟南面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館長介紹,現代面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懊嫠艿淖罡邩O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6、豆面燈
豆面燈亦稱“面盞”,民間稱“燈花”。是膠東最有特色的民俗之一,在正月十五前,用玉米粉摻以豆粉、白面粉制成面燈。用來占卜年成好壞五谷豐歉以及旱澇。正月十五,在膠東農家捏面燈則是一項重要的習俗。金黃色的豆面在靈巧手藝人的手中很快就變成了各種生肖的樣子,惟妙惟肖,生動至極。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