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好奇各個省份當地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特色。經過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歲月里,省份不斷的發展和繼承,有很多豐富的民俗文化互動,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當地文化特色。小編整理了一下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江右文化:江右民系、廬陵文化、江右商幫、贛派建筑、古代書院、贛語、贛劇、茶文化、贛派學術、瓷文化、儺文化等。
2、客家文化: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圍屋、客家山歌、客家山水、客家民謠、客家詩文、客家飲食等。
3、山水文化:廬山、井岡山、山清山、龍虎山、明月山、大覺山、武功山、龜峰、鄱陽湖、贛江、撫河、仙女湖、婺源、廬山西海等。
4、紅色文化:八一南昌起義、軍旗升起的地方、紅軍長征、井岡山革命、共和國搖籃瑞金、工人運動策源地安源等。
5、陶瓷文化:瓷都景德鎮、洪州窯、吉州窯、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白瓷、青花瓷等。
6、書院文化: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豫章書院、王安石、歐陽修、曾鞏、文天祥、晏殊、黃庭堅、陶淵明、解縉等。
7、建筑文化:贛派建筑、客家圍屋、流坑古村、安義古村、渼陂古村、釣源古村、燕坊古村、賈家古村、滕王閣、贛州宋城等。
8、商幫文化:江右商幫、贛商、江西會館、萬壽宮、傳承千年遍布世界、鼎盛于宋元明、十大商幫之一等。
南昌采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采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于清末形成。明末清初南昌、新建兩縣元宵燈彩活動之中,初名茶燈,又名茶燈戲。南昌采茶戲在記憶中可謂是人聲鼎沸,特別熱鬧的一個民間節目。小時候在村里一有采茶戲,整個村都會去看。
興國山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興國,地處贛南的將軍搖籃,又被譽為“山歌之鄉”。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客籍背景,興國人常用山歌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興國山歌。當地至今流傳一首歌謠:“會唱山歌歌駁歌,會織綾羅梭對梭。羅隱秀才造歌本,一句妹來一句哥。”訴說了興國山歌的久遠歷史。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它由唐末詩人羅隱所創。史料中還有太上隱者,山都木客舞唱鼓吹的的記載,蘇東坡還為之賦詩“山中木客解吟詩”。山歌本是山民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進入兩宋時期,“跳覡”從閩西流傳到興國。
永豐儺舞流傳于永豐縣陶唐鄉邱坊村,當地人又稱“麻婆送子”“接鐘馗”“麻婆舞”。其獨特而古老的跳躍式弓步、雙腳跳、三步跳等儺舞動作,把“鐘馗驅魔”“麻婆送子”等神話傳說演繹得淋漓盡致,是一種表演風格古樸粗獷、形式簡練夸張、民俗內涵豐富的傳統祭祀舞蹈。
南昌汪山土庫建營造技藝
汪山土庫由史稱“一門三督撫”的湖廣總督程矞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安徽巡撫程楙采等九兄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籌資興建。它倚山枕水,與鄱陽湖地區許多民居一樣,由于地勢低洼,雨水充沛,易潮易澇,便采取外墻青磚立斗灌泥、墻內側定磉立柱承重的構筑形式,規模較大者,鄱陽湖濱湖地區習慣稱其為“土庫”(又音:土屋)。汪山土庫布局科學、精巧,結構明朗、大氣,雕刻簡樸、高雅,排水、通風、采光等均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置身其中晴無日曬,雨不濕鞋,且冬暖夏涼,與鄱陽湖地區風雅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諧統一,是鄱陽湖地區特殊民居的典范。
土庫墻體結構獨特,內為木架構承重,四面外墻圍閉,使整個建筑群形成一個整體。所有墻體皆是青磚立斗、斗中灌泥,采用單丁斗式、一斗一眠式砌筑方法,并每隔一段用拉鐵把外墻“鉚固”在木構架上。墻體一般高達7米左右,墻頭高出房架,跌落成“三山式”的階梯式防火馬頭墻,白灰壓邊,青磚黛瓦,輪廊線豐富多姿,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染力。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