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外出人員即使再遠都盡可能趕回家與家人過年。現在很多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過年并不怎么熱鬧,畢竟現在不少城市為了安全和保護環境,都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較傳統的習俗也都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其實在各個地方的鄉村里依然還保留著那些傳統的年俗。那么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叫火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從臘月(農歷十二月)初一起,徐州各村鎮都要設專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鑼擊鼓表示時辰外,還要邊打邊喊:“小心火燭,謹守門戶;柴倉要清,水缸要滿。”意在提醒人們注意防火防盜。而在徐州城里,則由乞丐頭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貼著衙門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盜”等警句。
送柴與送財神
臘月二十以后,城鄉均有乞丐到殷實人家送財神像、張貼財神像。到正月初五前后,乞丐們分別拿著木版,去各家對證,向各家索取年饃。有的年前給店鋪送柴,高喊:柴到了!寓意財神到了,所以店鋪多少都要收進些,表示招財進寶,圖個吉利。
打掃塵除
臘月廿五,按照傳統,各家各戶要大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雜物等。干干凈凈過春節,年前家里不留垃圾。經過一天的打掃,每家每戶煥然一新,有了一個過年的樣子。個人衛生一般在除夕那天進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發,徐州風俗一個正月不剃頭。俗稱“不留隔年頭”。還要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合家歡
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小匯聚一堂,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徐州人年夜飯餐桌上的菜肴,都要有吉利的寓意。一般來說,下列各項是少不了的:魚、蛋餃、青菜、黃豆芽、菠菜、芹菜、肉圓等等,當然少不了的還有油炸麻葉子,炸丸子、千子必須有,還有就是過年頓頓不能少的豬肉水餃,除夕邊看春晚邊包餃子。
辦年貨
徐州人辦年貨,一般從臘月十五之后開始,無非多買些雞、魚、肉、蛋之類。此外,臘月二十五以后,再專門準備制作一些傳統風味食品。如用麥芽糖摭糖、用油炸麻葉子(分咸甜兩種,是用半熟的烙饃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炸油炸果(特制的山芋)、炸丸子(蘿卜切碎后拌綠豆面制成)等。另外,要精心剁好夠好幾天的餃子餡,蒸好夠吃二三十天的饅頭、年糕。
過年時蒸“年饃”是很講究的。有實心饅頭,有包多種餡料的饅頭,有形狀奇特的饅頭(如棗花、棗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來打發乞丐,也有的.用來飼養牲畜(這一種饅頭,非大戶人家不做)。由于饅頭講究多蒸,往往很長時間吃不完,剩下的饅頭多出現皮面干裂現象。這時,吃起來味道比較差,但心情卻極佳,因為,這種現象,徐州人稱之為饅頭“發笑”(笑開口)了,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余。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饅頭雖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幾下,待其“發笑”后再食用,以圖吉利。
掃塵
臘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家要“掃塵”(俗稱“打塵”、“掃屋”),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室內外和個人衛生大掃除。清掃時家具講究六面光,器皿講究亮堂堂。個人衛生一般在除夕或除夕前一天進行,除沐浴外,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要更好,俗稱不能留“隔年頭”。
徐州風俗,貼春聯必須在除夕這天。用紅紙寫好后(或在街上請人寫),在門板上貼上副大的,門框上貼一副窄長的,另加一窄短的橫聯貼在門楣上。門聯以外,另將紅紙裁許多方塊狀使角朝上為正菱形(俗稱斗方),寫上“福”、“壽”、“禧”等字樣,貼在家具或大件器皿上,(有的將字畫成圖像,使之成為亦字亦像的福、壽、禧)。另外以紅紙寫(或畫)青龍貼水缸上,白虎貼在磨上(或面缸上)。倉庫內貼“戩轂”二字。大門的對面墻上,貼寫有“開門見禧”的吉聯。
祭神拜祖、磕辭歲頭
除夕這天,應該把所有的為過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稱“忙齊了”。這一天,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也多是:“年忙的怎么樣?忙齊了吧!”忌說“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說是“忙齊了”、“做齊了”。
年忙齊后,便準備祭神拜祖,磕辭歲頭。吃罷晚飯,便開始擺供。正屋正中的墻上,高懸神軸(或觀世音像,或關云長、財神像,均視各人的信仰而定);神軸下擺長條幾作供案,案上擺迎接過年而制作的食品如棗山、棗花饅頭、水餃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紅棗、桂圓、核桃等五種干果,俗稱“素供”。供物前擺上香爐、香燭等,條幾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擺一盞點燃的銅燈、一副銅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塊紅毯,作跪拜用。
偏屋內供祖宗神龕、神主,各種擺設一如祭品。但五種干果換成雞、魚、肉、丸子、海味,俗稱為“葷供”。
定更(晚八時左右)前后,全家老少換新衣,婦女戴上首飾,裝扮一新,準備敬神。
敬神前,先在院內焚松柏籽殼,谷稱“偶歲”(徐州方言,物體燃燒時不冒火焰,只有煙,這種燃燒狀態諧音為“偶”。偶者雙也,有吉祥之義)。“偶歲”后,儀式開始,先酌酒三杯擺好,占燃通宵燭(一種特制的大紅蠟燭),上大柱香,香爐中插天地碼,桌前燒“元寶”(錫箔糊成),先拜神像。每拜一次,敲一下銅磬,并灑酒于地上;同時鳴放鞭炮,俗稱“迎神”(民間相傳,大年三十夜里,諸神下界)。
大年初一:春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產,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大年初三:貼赤口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里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一次,在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幸存的人們跑進了山里。后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所以在莆田,初二嚴禁去別人家里拜年串門,因為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伙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更隆重。這個習俗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大年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大年初六:送窮鬼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舊時,老板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還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慶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一些地區會吃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發啊,發。 倍乙綋圃礁,以示步步高升。
徐州春節特有的風俗有蒸“年饃和送花。
蒸“年饃
徐州人春節期間過年時蒸“年饃”,過年時蒸“年饃”是很講究的。有實心饅頭,有包多種餡料的饅頭,有形狀奇特的饅頭(如棗花、棗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由于饅頭講究多蒸,往往很長時間吃不完,剩下的饅頭多出現皮面干裂現象。這時,吃起來味道比較差,但心情卻極佳,因為,這種現象,徐州人稱之為饅頭“發笑”(笑開口)了,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余。
送花
農歷臘月二十開始,逄雙也是送花的日子。所謂送花出嫁頭三年的閨女,娘家要買過年的東西到女婿家。這一古老的風俗至今還在徐州豐縣延續著,只是所買的東西有所變化。送花所備禮品,有著風規俗成。紅花兩朵,綠葉黃須彩臘紙扎成。鞭炮兩盤,俗稱“大雷子”單丟雙捻炸開細紙加花。柿餅四至六斤、意思是事事如意。圓棗四至六斤,一種多核的小黑山棗、意思是多子多子。糖盤四塊,糕點六至八斤。禮肉十至二十斤不等。用箢子盛著,箢底要放錢,是為女兒備的,過年女兒要給婆家小輩壓歲錢。還要給女兒家的奶奶、嬸子、大娘帶上幾斤糕點。
吃啥美食
肉餡餃子
在徐州,肉餡餃子要在初一下午以后吃,純豬肉的,可以什么都不摻,頂多加點大蔥提鮮。在漢語發音里,肉加菜調餡,代表著“有財”;剁餡聲音長又響,則是“長久有余財”;誰家剁餡的時間更長,就說明包的餃子更多,自然日子也就更加紅火富有了。
炸麻葉子
炸麻葉子在徐州人逢年過節時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做這道小吃,首先得和面,和面的時候要加上白芝麻,然后搟面皮。手藝好的人家,搟出來的面皮薄而不爛;然后再用刀將面皮切成一片片的菱形下鍋油炸,炸好之后的麻葉子口感酥脆、咸淡適中,吃到嘴里是濃濃的年味兒。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