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那么今年全國兩會有哪些熱點提案呢,一起來了解最近幾年全國兩會關于供給側改革解讀,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政策內容以官方發布為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顧名思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由三個詞組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
為什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時代性要求。把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的矛盾,完成的任務,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結構性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比如,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國內龐大的市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再比如,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牛奶就難以滿足消費者對質量、信譽保障的要求,大豆生產缺口很大,而玉米增產則超過了需求增長。
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尾聲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
環顧全球,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一樣坦坦蕩蕩承認社會客觀存在的矛盾與困難,進而正視問題所在、積極尋找出路。
承繼這一制度優越性,開拓“人民至上、天下為公”的方略,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朝著更平衡更充分的共同富裕方向不斷奮進,中國人民定能創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東方奇跡”新的歷史。
[問題表現]
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我國供給體系產能十分強大,但大多數只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升級的多層次、高品質、多樣化消費需求。
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在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的情況下,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比重下降。
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在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的過程中,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推高實體經濟發展成本。
這“三大失衡”有著內在因果關系,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只有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通過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供求渠道,才能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原因分析]
一邊是經濟下行壓力猶在,一邊是新的消費需求井噴。于是,我們看到,投資、出口增長乏力,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卻不斷增強。排隊買蘋果手機、搶購各類新興電子產品、出國大采購就是生動的證明;
一邊是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一邊是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熱火朝天、蒸蒸日上。于是,我們發現,今年以來,鋼鐵、造船、煤炭等行業中的許多企業發展陷入停滯、虧損的困境,高鐵等高端裝備卻熱銷海內外,互聯網掀起一輪波瀾壯闊創業創新的熱潮;
一邊是一些政府機構、企業單位效益低下,一邊是民眾對公共事業和服務業的迫切需要得不到滿足。于是,我們聽到,民眾對民生類基礎設施建設的期待,對教育、醫療、金融服務等資源極具短缺的無奈和嘆息。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雖然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但其內涵已經逐步演變為傳統產品市場需求的有限性與人們對經濟持續遞增預期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對策措施]
一是鞏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
二是增強。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三是提升。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四是暢通。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