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3日發布。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建設中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笆濉眹野l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對《建議》中涉及文化建設的內容進行了深度解讀,他認為,《建議》中有七大要點值得注意。
堅持“以文化人”這條紅線
《建議》原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
解讀:《建議》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在主要目標中特別強調“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胺环钡牧炕瘍群鋵嵤且笪覀冊诠参幕⻊蘸臀幕a業發展當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指數的提升。我們要明確文化建設的目標理念與發展方式,始終堅持“以文化人”這條紅線,協同推進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十三五”時期的文化發展體系建設將成為發展的重點,此次《建議》也強調了文化發展“體系”的建構與完善,這既包括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建設,也要包括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從頂層設計、宏觀布局角度予以思考,更需要從市場主體、項目落地等微觀環節密切籌劃。在注重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會展出版廣告等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們也逐漸關注到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文化產業和新型業態之間的融合發展等問題,這都與文化發展的體系建構密切相關。同時,從社會環境到人才培育,從流通體系、金融支撐以及國際貿易等,這些要素都是“體系”中缺一不可的。
堅持文化產業支柱地位
《建議》原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解讀:“十二五”時期,中央對文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戰略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方面做出重要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文化法制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進行部署。
此次《建議》的目標要求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十二五”的基礎之上,中央把這個目標延長了五年,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五年當中我們過去所強調的倍增計劃可以繼續的往前推進。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在不斷增長,但是不能只強調文化數量上的支柱性,還要強調文化產業在質上的內涵式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融合發展
《建議》原文:指出要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解讀: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要融合發展。公共文化是我國公民文化權的最基本的保障,文化產業是公共文化發展的最強勁支撐和推動力,兩者之間互相支撐,特別是在公共文化內容的提升上文化產業更是可以大有作為,公共文化的社會化當中也需要文化產業有更多的更現代化的更人性化的服務和表現。
此外,增強發展協調性也是本次《建議》的重要方面,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的協調發展在文化建設方面同樣非常重要。然而,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相一致,文化建設“東高西低”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
不論是公共文化建設,還是文化產業發展,我國文化建設的速度與水平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基本相同,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人才、資本、技術、規模等方面,東西部文化的發展均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產值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產業、公共文化的發展都需要從全新的角度進行認識,文化建設的不平衡現象也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予以有效解決,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能級,深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新體系。我國的文化建設處于這樣的歷史背景當中,這就決定了“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要得到有機統一,讓文化建設更好的服務于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實現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有機統一,實現發達地區文化發展與欠發達地區文化發展的有機統一,是文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雙效統一是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
《建議》原文: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建設,建設文化強國。
解讀:文化及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雙效統一。文化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產值的提高、數量的增多和門類的豐富,還應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這也恰好體現了文化產業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屬性的特殊性。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中,我們要始終如一地堅持這個基本原則和底線,這在國際發展當中也是有例可循的。
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如同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樣,一定會跌跤。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這個道理,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唯量”說話,GDP并不是全部。我們要發揮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始終把文化產業的社會價值置于首位。因此,文化企業要堅持生產社會效益良好的文化產品,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獲得經濟效益,事實也證明了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文化產品往往能夠取得客觀的經濟效益,兩者并不矛盾。而政府部門則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考核體系,并加強監督,對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
網絡文化安全事關重大
《建議》原文: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
解讀:互聯網的發展給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網絡文化傳播的新形態、新內容,是“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需要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網絡文化安全是事關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密切相關的大事,也是當下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矛盾最為突出、亟需解決與面對的重要領域。
互聯網技術更新快、發展普及快、信息擴散快,新型網絡傳播手段不斷涌現,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式異常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維護網絡文化安全,則成為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之一。因此,網絡文化安全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過程中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創新有為的重要方面,要通過積極建設與有效管理維護網絡文化安全,實現網絡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文化發展要以精品為導向
除了上述六個要點,范周還結合在去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建議》進行解讀。他認為,文化發展必須要協調,而協調發展最終的導向就是要打造精品,此次《建議》也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精品化方向,正如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化產業的精品就是要實現文化產品的精準化,公共文化的精品化就是要使公共文化在向基層傾斜的過程中讓老百姓最渴望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能夠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和落實。
因此,我們的文化發展也一定要打造精品,要做到既有數量,更有質量,既要有高原,又有高峰,這些思路和內容都是“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所不可或缺并且需要一一落在實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