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好奇各個省份當地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特色。經過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歲月里,省份不斷的發展和繼承,有很多豐富的民俗文化互動,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當地文化特色。小編整理了一下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黎語稱轉剎、太剎。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區(今海南省三亞市)黎族的喪葬習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黎語轉剎,起源于古崖州黎族喪葬活動,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時用于護尸、趕走野獸、壓驚及祭祖的一種喪葬舞。黎族民間傳說,建茅屋時,竹竿不斷從屋頂滑下,人們為避免打腳碰頭刺臉,便不斷地跳呀躍啊。這情形頗具趣味,就逐漸模仿和改進,便形成了跳柴舞。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由三亞市落筆洞古人類遺址考古成果可知,一萬年前已有“三亞人”在這里生息。宋太祖開寶五年(972)置崖州,州治設于今三亞市之崖城鎮,領寧遠、吉陽兩縣(今三亞、黃流一帶)。產生、流傳在這一帶的民歌統稱崖州民歌。崖州民歌有明顯的佛教“齋歌”和唐詩格式影響的痕跡。唐代佛教傳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亞市崖城鎮(即古崖州)建有大云寺,崖州民歌的嗟嘆調就出自“齋歌”。
海南島服
海南島服可說是極具創意的“海南特產”。島服以鮮紅、明黃、寶藍、翠綠、橘紅各為主色,然后取一兩樣主色配以雪白色,絢麗又極有風情,熱鬧卻也不過分。海南島服樣式簡潔、質樸,上衣為短袖衫,下裳是寬松七分褲,色彩艷麗繽紛,圖案爭奇斗研。圖案以熱帶植物與海洋生物為藍本,進行了各種或抽象或具象的變形,散發著熱情似火與清涼宜人相互交織的奇妙氣息。游客遠道而來,脫下西裝革履,換上海島休閑服,頓感輕松。
洗龍水
洗龍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習俗。端午節這天,所有人家都會像過年時一樣在祖屋擺上香案祭祖,而洗龍水,相比于吃粽子、賽龍舟,更顯重要,是海南本土民眾所必須進行的神圣“儀式”,人們可以不吃粽子,不賽龍舟,洗龍水卻是一定要進行的。一般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海南四面環海,老百姓們對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認為屈原投江后變成了龍神,在端午節這一天會出來活動,這天所有的水也就變成龍水。
● 黎 族
海南島最早的居民。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賽人”、“杞人”、“潤人”、“美孚人”,按其語言分為5個方言分支,即加茂方言、杞方言、佬方言、本地方言和美孚方言,按其服飾可分為“長桶黎”、“短桶黎”、“多文黎”、“少文黎”。黎族常用歌謠,樂器和舞蹈表達喜、怒、哀、樂。自削竹管樂器-?o咧,音色透亮粗獷、清脆悅耳,是少有的民族樂器。
黎族歌舞更為奇絕,傳統舞蹈有“打鹿舞”、“錢鈴雙刀舞”、“舂米舞”等,都富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較深的藝術功底。黎族的傳統節日是“三月三”。
● 苗 族
三亞苗族,具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歌舞、節慶及婚喪娶嫁習俗。苗族有很多富有傳奇性的節慶日,其中頗見妙趣的是“姐妹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苗家姑娘吃完姐妹飯后,身穿民族服裝歡天喜地前往游方(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代名詞),游方唱山歌,吹蘆笙,跳蘆笙舞。此時不僅本族青年可以與一向傾慕的對象暢抒愛情,就是素不相識的異族青年也可以毫無拘束地攀談對歌,族人不得加以干涉。
● 回 族
三亞市回族主要居住在羊欄鎮的回輝村和回新村,他們多才多藝,尤其善經商。三亞的回民是以波斯、阿拉伯人為主體,部分是來自祖國內地回族后裔,三亞的回民語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種,方言也不同于海南話,而與沙特阿拉伯語音頗相似,我國語言學家把它定為回輝話;刈宓闹饕诮坦澣諡椤伴_齋節”、“古爾邦節”。
三亞的回民信奉伊斯蘭教,依從《古蘭經》每日5次向真主祈禱,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講《古蘭經》,傳授圣 訓。
由于教律森嚴,回族仍然保持著其祖先諸多傳統,他們不僅是海南省伊斯蘭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有重要的人文景觀,其古跡有《正堂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灣古墓群和清真寺等。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