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外出人員即使再遠都盡可能趕回家與家人過年,F在很多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過年并不怎么熱鬧,畢竟現在不少城市為了安全和保護環境,都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較傳統的習俗也都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其實在各個地方的鄉村里依然還保留著那些傳統的年俗。那么赤峰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一、殺豬菜
在農村,過了臘八之后,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里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用。誰家殺豬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腸放在大鍋里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殺豬菜”。
殺豬菜,原本是赤峰農村每年接近年關殺年豬時所吃的一種燉菜。
過去,在農村殺年豬是一件大事,無論哪家殺年豬都必定要把親朋好友請到家里來吃殺豬菜,這后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鍋里煮了過油,然后和酸菜、血腸一起燉。那時,人們沒有條件講究什么配料、調料,只是把剛殺好的豬肉斬成大塊放進鍋里,加入水,放上鹽,然后邊煮邊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爛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腸倒進鍋內煮熟。上菜時,一盤肉,一盤酸菜,一盤血腸,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來。這種菜不是剛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時候一熱,那才是最好吃的。
二、辦年貨
過年之前要作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鮮的、生的、熟的。過年之前采購工作稱為“辦年貨”。有些地方的人會買糖果瓜子,親戚朋友來拜年時,就請他們吃糖果和瓜子等。還有拜年時送的禮物,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時,傳統習俗是要帶一些禮物。
年貨一般包括鞭炮、對子(春聯)、燈籠、凍梨、凍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還要給小孩買件新衣服,這是規矩。
在農村置辦年貨多選擇趕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地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的俗稱,年集是一年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一般在舊歷新年前臘月二十五。年貨的品種有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
三、其他準備
“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四這一天要掃房。過去的農村住平房的時候要用報紙把室內墻面和頂棚裱糊一遍,現在不需要糊墻則用雞毛撣子或掃帚掃掉房頂的蜘蛛網和灰塵,屋里屋外全面進行大掃除,這就是辭舊迎新。
節前還要蒸饅頭、蒸粘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凍起來,過年時只要放在鍋里熱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赤峰人傳統上喜歡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氣里長時間地進行戶外活動,如狩獵等。目前在赤峰地區仍非常的普遍,是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制作,然后放入戶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過冬。
制作方法是將紅小豆或大蕓豆煮熟,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用揉好的黃米面將豆餡團包入里面,團成豆包狀,放入波羅葉(蘇子葉)的屜中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吃的時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四、貼春聯、貼窗花、掛年畫
過年家家都要貼對子(春聯),村里誰的毛筆字寫得好,人們就會帶著筆墨和紅紙,請人幫忙寫副對子。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 多貼在家俱、影壁中。養豬的要在豬圈上貼上“肥豬滿圈”,糧囤子上要貼上“糧食滿倉”,馬車和拖拉機上要貼上“出入平安”的字樣。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 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弊执碇靶腋!薄ⅰ案狻、“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都將“!弊值惯^來貼,表示“福倒(到)了”。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五、年夜飯
赤峰人過年最為講究的要數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飯了,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家人團圓,歡聚一堂,有說有笑。赤峰人非常重視年夜飯的質量, 通常這頓飯必須包括所謂的“四大件兒”,這四樣菜即雞、魚、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樣,這頓飯就顯得非常不“地道”、不“赤峰”。
吃完年夜飯,開始吃凍梨、凍柿子。由于赤峰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凍秋梨是將普通白梨冰凍變成烏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會有絲毫損傷。經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六、吃餃子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赤峰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餃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飯前也要要放爆竹。
七、正月不剪頭
赤峰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赤峰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里剪頭!岸露,龍抬頭”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八、拜年
年夜飯吃完后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后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后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親訪友, 朋友間相互請客拜年的時間,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了年。
大年初一:春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產,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大年初三:貼赤口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里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傊,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一次,在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幸存的人們跑進了山里。后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所以在莆田,初二嚴禁去別人家里拜年串門,因為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伙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更隆重。這個習俗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大年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大年初六:送窮鬼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舊時,老板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還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慶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一些地區會吃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l啊,發!”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1、赤峰對夾
赤峰對夾,當之無愧的赤峰美食名片,亦是赤峰人鄉愁的寄托。據說這種小吃源自赤峰非常有名的哈達火燒與驢肉火燒、宮廷熏肉相結合而創制。赤峰對夾將油水面按一定比例和成面團揉勻醒透,搟成薄片,在上面抹一層由小米面與豬油做成的油酥,卷起,揪成小面團餅成型,烙熟夾入熏肉。赤峰對夾好吃的關鍵一是燒餅的起酥程度,二是熏肉的味道。正宗赤峰對夾,外皮金黃,層次分明,肉質細膩,熏香濃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膩,韌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余味悠長!2017年10月赤峰對夾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2、排骨蒸餃
排骨蒸餃是 赤峰市敖漢旗的特色美食。餃子皮是開水燙面揉勻醒透后制成,將豬精排剁成小塊再加入蔥、姜、醬骨湯等調味品,煨制6小時以上以致入味。排骨穿上餃子外衣,蒸15分鐘左右,一道想象力豐富的地域美食便誕生了。排骨蒸餃吃起來肉骨分離,鮮嫩可口,更有菜飯同食的感覺。偶爾會咬到一塊脆骨,亦驚亦喜,細嚼慢咽,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3、烤羊背
烤羊背是赤峰地區蒙古族接待尊貴客人的一道傳統名菜,是全羊中的上品菜。赤峰烤羊背選用的是當地游牧散養的肥嫩罕山羊,經過復雜的刀工處理之后再腌制上色,赤峰烤羊背的獨到之處就在于此。入味后放入特制烤爐中烤四到五個小時,羊背表皮在刀痕處龜裂開來,香氣四溢、色澤紅潤、皮酥肉嫩、酥香可口、毫無腥膻?狙虮匙钪匾牟襟E是上菜的儀式,盛裝的器皿,豪放的酒歌,醇正的奶酒,潔白的哈達組成的整套烤羊背儀式,已經超越菜品本身成為蒙古族飲食文化的表達方式。再配上赤峰人與生俱來的語言天賦和熱情好客更讓烤羊背充滿了濃郁赤峰峰味。
4、干炸華子魚
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貢格爾草原西南部的達里諾爾湖,漢譯“象大海一樣寬闊美麗的湖”,享有我國第三大天鵝湖的美譽。獨特的高原氣候、特殊的半咸蘇打水質、純天然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使得達里諾爾湖盛產的瓦氏雅羅魚(俗稱華子魚)營養豐富,肉質細膩,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華子魚個頭不大,當地人最喜歡的烹飪方式是干炸,高溫迅速鎖住魚肉的鮮美味道,冷水魚極品的肉質達到最佳呈現。誘人的金黃色澤,外酥里嫩的口感,留給人難以忘懷的鮮美味道。華子魚多在春冬季捕撈,達里諾爾湖冬捕場面壯觀、氣氛熱烈,成為冬季一道亮麗的風景。2011年6月“達里諾爾湖冬捕習俗”列入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紅蘑炒肉
紅蘑所含營養價值極高,菌肉肥厚,香氣濃郁,味道鮮美,有“素肉”之美譽。紅蘑炒肉,選用野生紅蘑和豬肉加蔥姜炒制。紅粉相間,鮮香滑潤,健胃開脾。豬肉經過紅蘑提香,異常鮮美,紅蘑經過脂香浸潤,口感豐腴,這道菜將各自食材的味覺優勢融合到了極致,成為老少皆愛的山珍美味。赤峰美林谷是一個以原始次森林和亞高山濕地草甸為主的世外桃源,氣候涼爽,雨量充沛,山勢平緩,水草豐美,特別適宜紅蘑生長。
6、干炸羅隔肉
羅隔肉是豬肉中肝臟連接腹腔的膜肉,比較有嚼勁,最適宜干炸。干炸羅隔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肉質口感,經過腌漬入味,通過油溫和火候的把握,完成羅隔肉的美味質變之旅。色至黃褐出鍋,迅速撒上椒鹽,在高溫融解下再次入味,外脆里韌,干香濃郁,滿口生香,一道家常美食便有了不平凡的味道,晉升為絕佳的下酒菜。
7、鍋包肉
作為老赤峰名菜的代表,鍋包肉當之無愧成為赤峰老少皆愛的頭牌菜,也是赤峰各大小飯店點擊率最高的家常菜。赤峰鍋包肉選用豬里脊肉,切長方片,裹上提前泡制好的雜糧淀粉,下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起,復炸到口感更酥脆,再烹入鮮咸或者酸甜汁即可。作為東北菜系的名菜,赤峰鍋包肉的味道與東北地區還是有差別的。赤峰鍋包肉口味講究咸、鮮、酥、脆,(東北的鍋包肉則炸得程度稍輕,口感上要軟一些。)色澤金黃,咸鮮適宜,微帶甜酸,蒜香濃郁,便是赤峰鍋包肉的最佳口感。
8、殺豬菜
殺豬菜,顧名思義就是赤峰農村殺年豬的當天,用血脖肉(頸肉)、豬血腸以及干白菜一起做成大燴菜。進入臘月殺年豬并宴請賓客,是赤峰鄉村民俗的傳統。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殺豬菜的水平幾乎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和餐飲水準。赤峰殺豬菜的一個特色是用的地產干白菜而不是東北的酸菜。多數是選取秋季的小黑白菜,葉以柔嫩無硬梗翠綠為上乘,經過陰干通風晾曬而成。使用時用開水燙熟,再經過浸泡去除雜味。赤峰殺豬菜里的血腸會加入切碎的腸油和蕎面。正宗赤峰殺豬菜,血脖肉肥瘦相間,醇厚溫潤;血腸嫩而不散,潤而不膩;肉香入菜,干白菜充分吸收了湯汁油脂,回綠油潤,中和了油膩,變身為殺豬菜中的精華。一鍋殺豬菜,在各取所愛中便成為家人朋友冬日團聚的最佳選擇,亦是赤峰人過年回家最大的惦念。
9、炭烤羊尾尖
愛吃會吃的赤峰人總能找到食物最好吃的做法。炭烤羊尾尖,是赤峰流行的地域創新菜。尾尖選用羔羊羊尾骨,腌制后燉熟,用蒙古火山石炙火烤制。表皮焦香,醬紅油亮,醇香鮮嫩,膠質豐富,香辣誘人。尾骨之間的細肉,細細剔出吃凈,總有意猶未盡,欲罷不能的感覺,慢品細咽的回味之中,便留下了最深的味覺記憶。
10、麻籽豆腐
麻籽豆腐是采用火麻的種子加工而成,火麻曾被列為五谷之一,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食品。將麻籽放入盆內,挑出雜物后洗凈,用溫水浸泡一晚,撈出后加水在石磨上磨成泥糊狀,過濾以去掉麻籽外皮。放入鍋中,用文火慢慢熬制,待麻籽汁呈水豆腐形時就可以出鍋了。麻籽豆腐成糊狀,細而散,麻香嫩鮮,口感別具一格,可做成小炒麻籽豆腐、麻籽豆腐燉白菜等菜品,是與眾不同的地域性美食,有潤燥清腸之功效。
11、小米飯菜包
小米飯菜包又叫打飯包。最地道的食材是用赤峰熬漢旗出產的小米燜飯,用東北特產的新鮮綠白菜葉子,東北大醬做成的雞蛋醬、肉炸醬、蘑菇醬或者直接用大醬,還要拌上蔥絲、香菜。取一張碧綠的大白菜葉子,先放小米飯,加醬拌勻,再放上用手撕碎的小蔥和香菜,包成四方包袱狀,雙手捧著吃。一口咬下去,蔥香混著醬香,飯香融著菜香,菜飯之間的混香在至愛的大醬陪伴下,舒暢地進入腸胃,東北人的豪放頃刻間在大快朵頤中得到了滿足。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菜包便是赤峰人最平凡的歡樂時刻。
12、糟米咯咯豆
糟米咯咯豆是赤峰傳統面食。糟米面是用小米、大米或者玉米經過“糟”后,即用水泡使其變酸,再沖去酸味控干水分加工成面粉。糟米面用開水燙成面團,再用擦床壓出長短不齊的面條,入鍋煮熟。因其面條極短,被赤峰人親切稱為咯咯豆。根據個人口味澆上韭菜雞蛋鹵或酸菜鹵,口感細膩爽滑,微酸香甜,老少皆宜。赤峰人最愛韭菜雞蛋鹵,黃綠相間,色澤明快,甚是好看。在夏天天氣炎熱時,過水后再澆上鹵子的咯咯豆吃起來非常清爽消暑,是粗糧細作的經典美食。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