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外出人員即使再遠都盡可能趕回家與家人過年。現在很多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過年并不怎么熱鬧,畢竟現在不少城市為了安全和保護環境,都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較傳統的習俗也都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其實在各個地方的鄉村里依然還保留著那些傳統的年俗。那么秦皇島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賞花、敲鼓、扭秧歌,溜冰、滑雪、賞民俗……春節,北戴河集發文化廟會文化味更濃,以傳承冀東民俗為主題的各項新春文化活動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唐山、遼寧等周邊各城市的12萬游客紛至沓來。
從除夕之夜到正月初三,當地舉辦新春煙花會、大秧歌拉街、戴河民俗匯等迎新春活動。大年初一,三百多村民便身著盛裝自發組建起秧歌隊,連續三天手舞彩扇、敲打腰鼓,走街串巷。
正月初四、初五、初六,集發文化廟會拉開“開正月里農家院里過大年”的序幕,數不清的大紅燈籠掛滿了戴河畔,由兒童鑼鼓、巾幗鑼鼓和集發鑼鼓會等組成的千余人的鑼鼓會敲得整個戴河兩岸震天響,適時綻放的桃花等迎春綻放,各地賞花游人自大年初一爭相匯聚而來,在冰雪籠罩的隆冬之際賞花賀春。
同時,戴河畔的四個村莊的百家村民也都再次擺起了長長的百家餃子宴,嘗百家餃子,讓游客們與港城人一起盡享一份冀東人的好客和喜慶。踩高蹺、跑旱船、耍毛驢、拉洋片、吹糖人、拉洋車、地秧歌展演、傳統游戲大賽、美食節、百家餃子宴……三十余項集市民喜聞樂見的各項新春民俗活動匯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拓展閱讀:秦皇島春節習俗
1、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伴_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2、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魚大肉。
3、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4、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
5、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大年初一:春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產,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大年初三:貼赤口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里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傊N“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一次,在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幸存的人們跑進了山里。后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所以在莆田,初二嚴禁去別人家里拜年串門,因為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伙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更隆重。這個習俗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大年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大年初六:送窮鬼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舊時,老板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還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慶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一些地區會吃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發啊,發!”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1、年三十的素餡兒餃子。真正的過年從大年三十的團圓飯開始,按老年間的習俗,年三十這一頓年夜飯,是集全年之力,最為豐盛的,即便貧困之家大魚大肉也是有的,在難得的大油大膩的時候吃上這頓素餡兒餃子,既做到食欲上的合理搭配,也有經濟條件上的考慮(過去吃肉靠供應),再有就是菜也是財的諧音,多吃點也有為了來年多討吉利的意思,芹菜代表“勤勞發財”,韭菜寓意“長久發財”,酸菜有著“算財”的意思,白菜更有“百財”的意思,把這些蔬菜切成細末,在加上綠豆菜、香干、木耳、素帽(面筋),紅粉皮或者油條等,然后用醬豆腐、麻醬、味精、香油、鹽一起攪拌,這樣的素餡兒餃子,味道也是鮮美無比的。還有一種說法,這個習俗是當初從清宮傳播到民間的,這件事還與秦皇島有關呢,當初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兵入關~山海關!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了滅明朝,誤殺了不少人,所以大年三十不吃肉餡的餃子,是為了祭奠和懺悔。
2、初二“接姑爺”。姑爺就是女婿,是北方的叫法,接就是接待的意思。過去有嫁出去的女兒年三十不能回娘家的說法,多半是因為那個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認為出嫁女就是外人,怕女兒回來搶了兄弟們的飯食,但實在親戚還得走動互訪,故立下此規矩,其實現在那些荒唐的老規矩都改了,但還是把正月初二“接姑爺”的傳統保留了下來。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帶著女婿回娘家拜年,姑爺上門就是客,是北方的鄉約民風,尤其這一天,會更被奉為上賓,穿得干干凈凈的,進了娘家門,啥活兒也不用干,把孝敬老丈人、丈母娘的禮物備齊了就行,一般是,如果老丈人抽煙、喝酒的話,成雙的兩條煙、兩瓶酒,再配上水果、糕點、熟食啥的,再給丈母娘奉上一個大紅包,有小孩子的,姥姥、姥爺再回給孩子裝著壓歲錢的大紅包。剛結婚的夫妻頭一年春節初二回娘家規矩最大,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還不能全收下,等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吃飯的時候,姑爺要給老丈人、丈母娘敬酒,要多說祝二老健康長壽、長命百歲的吉利話,二老也會囑咐兩口子好好過日子,桌上的菜是挺講究的,有酒有肉、有涼有熱、有葷有素,還得有湯,胃口好的,有的家還得上個大火鍋子。但中午飯酒足飯飽后,外嫁的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這被視做吉利,后來也變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3、桲欏葉餅。北方人有愛吃面食的習慣,特別是有餡兒的。所以我們這邊春節的時候桲欏葉餅也會被好多人家端上餐桌,這種食品還是有些來頭的,據傳聞,在此地駐守過長城的大將軍戚繼光發明的。桲欏葉,長城周邊生的餑欏樹的葉子,散發沁人的清香,還有當地山上的秦信子、苦柳子,白棗子以及桲欏樹的葉子,老百姓都統稱“桲欏葉”。其中以桲欏樹的樹葉做成的香味獨特,所以就以桲欏葉來為這種餅命了名。桲欏樹葉,是圓形的,把老一點兒的葉子一片一片的穿起來,可以墊在水果筐里,起到保溫和保鮮的作用。鮮嫩的葉子摘下來,妥善保存,用來做桲欏葉餅的外包裝。葉子里面包的餅是半月形的。外形做成和一個樹葉似的,餅里邊有餡兒,其實有點兒類似我們都吃過的餡兒餅。不一樣的是,我們這邊的一般做法,都要在和面時加入一些淀粉,因此餅皮略呈透明狀,里面的餡兒能清晰可見,看著就很有食欲,再加上葉子特有的味道,餡餅顯得格外清香適口。這種食品除了好吃,因為有了葉子的天然保護,能較長時間儲藏保鮮不變質,還特別便于攜帶,因此也成為我們這里走親訪友的好禮品,各家在餡兒料選擇上各施各法,做好后互相贈送品嘗,融洽了感情,增添了不少親戚朋友交流互動的談資。
4、過年吃“葷鍋子”。北方冬季寒冷,大多都愛吃火鍋,我們這邊也吃,但更愛吃“葷鍋子”,大家知道的火鍋一般都是用來涮羊肉涮青菜的,這個可不一樣,葷鍋子是對照清水鍋子來說的,清水鍋子里面就是鍋底和清水,這個葷鍋子里面是葷的素的,滿滿當當的一大鍋子,所以就叫“葷鍋子”。這也是我們這邊春節里大家都愛吃的。锃明瓦亮的純銅大火鍋,就連拔風助燃的煙囪也是講究的純紫銅打制,熱氣騰騰的大銅火鍋,冒著漂亮的藍煙兒,里面有我們渤海的海產品:對蝦、蟹肉,蠣黃,墨魚仔,皮皮蝦肉…等海鮮。還有酸菜絲、海帶絲、粉條以及已經提前做熟了的悶子、排骨、羊肉丸子、牛肚絲、牛肉片…?客膺叺臇|西和鍋沿都平了,鍋里頭乳白色的雞湯,在肉菜的縫隙里頭冒著細小的水泡。到真正吃的時候,要把提前碼放在鍋子里的各種肉菜,再一樣一樣夾出來,等到裝滿了三盤子五碗的時候,你會驚呼這個火鍋的容量太大了,怎么裝了這么多東西!就連里邊的酸菜、粉絲和海鮮鍋底兒,都得盛出來一大半,這樣才能煮得開,等到開鍋了,再把東西一點一點的放進去,慢慢的吃。調料也是馬虎不得,它由芝麻醬、腐乳汁、辣椒油、韭菜花、香油、香菜茉、芝麻粒、花生碎、蒜泥等組成。具體配料,口味因人而異,這就是山海關葷鍋子。老百姓家里的大銅火鍋上面,雖然沒有店鋪里火鍋的鮮艷色彩和精美圖案,也省去了把東西提前碼放在火鍋里的復雜程序,但里邊的“干貨”確一樣也不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吃著,不知不覺已是滿頭大汗,熱氣蒸騰著的還有每個人滿滿的幸福感。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