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外出人員即使再遠都盡可能趕回家與家人過年,F在很多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過年并不怎么熱鬧,畢竟現在不少城市為了安全和保護環境,都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較傳統的習俗也都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其實在各個地方的鄉村里依然還保留著那些傳統的年俗。那么青海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冬至至農歷大年三十
冬至日開始的一個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但白天的光照時間又逐日延長。這天又叫“小年”。青海東部地區,舊時農家的麥收秋碾等農事活動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結束,所以在這天為慶祝豐收要吃“油攪團”(是用青油、白面、水、椒鹽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城鎮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針、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將面餅事先切成菱形花紋、烘好后,依紋斷為旗花)。晚上吃“坐水”菜(將肉切絲,與粉條燴炒)。冬至以后人們就開始春節的準備活動,童謠曰:“過冬至宰聾子(羊),過臘八宰瞎娃(豬)!币饧礈蕚溥^春節了。隨著時間的變遷,吃“炒酒”這種習俗就漸漸地離我們遠去了。
“神秘的祭灶”
祭灶現在看來很神秘。祭灶用的主要是灶糖(有白、黃、黑三種)和灶卷(撒上紅花和香豆的花卷),晚上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的不能祭灶,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是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然后放上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表示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別讓他說壞話。今天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差不多都用上電灶了,故而對于祭灶這一習俗早已淡忘了許多。
“有錢沒錢,光光頭兒過年”
這是一句以前過年說的俗語,表明過年前要講究衛生,男的要剃個光頭。現在就很少有人剃光頭了,但是頭發還是要理的。剃好光頭,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門口上紅紙春聯,庭院中壘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貼上一張繪有龍、風、錢、馬的大型圖案紙,謂之“貼龍鳳錢馬”。
同時從農歷臘月開始,就開始索要這一年借出去的債務,但是到了臘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別人家貼上春聯了,就不能再逼債了。因為臘月里街上有許多的小販叫賣灶糖,而年三十前又開始叫賣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干戈動,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說。
第
二
階
段
紅紅火火過大年
這一階段主要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3天,大年初一早晨吃餃子,是元寶形的,意寓:恭喜發財。然后由家里的男人開始串親訪友,初三下午上墳、放炮送神。
第
三
階
段
文藝活動
“遠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過年的第三個階段就開始了,在街頭巷尾敲鑼打鼓,扭秧歌,即俗稱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內容多為:三國故事、楊家將等,還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人生活幸福。當然,農村沒有劇院以及別的娛樂場所,只能組織這些自娛自樂的活動。然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這種“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開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燈結彩就要掛牌燈了,牌燈的兩面是彩繪的《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的故事配圖,店鋪門前放的是走馬燈(轉燈),龍燈,其中青龍代表風調雨順,黃龍代表五谷豐登。根據民間習俗正月十五這天,新婚夫婦要帶上禮物到娘家躲燈,但不能留宿。中國傳統的民俗有許多都是很溫馨,很有親情感的,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通過逐漸的演變,有些傳統習俗在人們心中逐漸淡化,比如吃年夜飯,現在許多人為了省時省力,都是在餐館吃,為了保護環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等等,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對于貼春聯,還是很好地保留下來了,也應該保留,這是中國優秀文化習俗的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傳承方式,還有諸如花燈,社火等等,都是應該保留并繼續創新的習俗。
阿舅不過三
丈人不過五
青海人極為重視舅舅,不管婚喪嫁娶都要把舅舅擺在前頭,所謂"阿舅外甥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還有老話說:“阿舅是骨頭的主。”意思即舅舅是很親的長輩。送燈就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體現著一種不同于其他親人之間的血緣情愫。
舊時,拜年要拿規定性的禮物。城市人一般拿糕點、煙酒、水果;農村除點心、罐頭之外,還要帶包子、禮饃。一般性拜年,只拿點心或包子就行了,串親必須帶禮饃。如果外甥走舅家忘記或未帶禮饃(或帶了禮饃而舅家未留禮饃),就表示終斷以后來往,舅家也不給回禮,也不給送燈了,第二年,外甥也自然不再去拜年了。去舅舅家拜年,一般,舅母都會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手工拉面,青海人稱"接年面",取歲月延綿之意。
初一到十二
天天有指代
初一到十二,天天有指代。頭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蘿卜十二蒜,過了十三再不算。
據說,根據《占書》記載,這初一到十二的順序是上天創造萬物的順序。所以,這十二天每天的天氣,成了人們占卜人運、農耕和畜牧好壞的根據,確定來年計劃。順便提及的是,人和谷相輔相成,人靠谷活,谷靠人種,相互依存,缺一不行。最為重要的,有“七不進,八不出”的講究,在外面的人,初七這一天不進家,初八這一天不出門,護佑人和谷的安全。
年初四前忌灑掃
搟長菜刀封起來
大年三十晚至年初三,青海人家中不灑水、不掃地、不擔水、不發脾氣,搟面杖和菜刀"封"起來,初三下午上墳、放炮送神,到初四才能動用。過了正月初四,一般拜年活動基本結束,從初六開始由舅家給外甥送燈。
初五吃攪團
窮神快滾蛋
初五被認為是“五窮日”,人為什么窮,那是因為窮神的糾纏,使你運背時,左踏左窟窿,右踏右窟窿,事事交厄運。窮神有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這大過年的五天,你吃也吃好了,喝也喝足了,這晚吃碗攪團,迷迷糊糊,打發你該回去了,再別往后看,叫我得平安。
正月大過年忌打家什忌打碗
人們認為這過年是神佛祖先和后人的大團圓,供桌上香蠟明燭,祭祀酒饌,炕頭上祖輩團聚,合家言歡,要講個安靜、祥和、吉利,忌諱打家什打碗,驚動神佛祖先,這幾天廚房里的女人們非常小心,有誰實在不防打碎了,就說“歲歲平安”“恭喜發財”等等,討個好口彩,講個吉利。
過年講禮行
善言美行寬待人
過年大家好像換了個人,新衣新帽,善言美行,非常講禮行。見了長輩磕個頭,見了平輩問個好;在家不打罵孩子,不吵嘴,在外不跟人爭長短。
臘月沒錢過年急轉圈
正月里秧歌唱得不見面
按傳統習慣,從大年初四到元宵節每天黃昏之時,在街頭巷尾,趁飯后酒余之空閑,人們主動聚在一起,敲擊鼓鑼,唱太平歌。唱的內容均為期盼太平、祈禱吉祥之意。太平歌儼然成為了舊時青海人民的春節晚會。
除了唱太平歌外,青海人最愛的就是耍社火,正月初八后,排練一新的社火班子在城鄉相繼上演,一時旌旗飛揚,鑼鼓喧天,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形成高潮,十六接近尾聲,十七晚上俗稱“黑十七”最后演出一次,之后全部演出活動便結束。
正月十五團圓飯
老少男女賞燈忙
轉眼間已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除了吃一頓團圓飯外,青海人最重要的活動便是浪花燈。除此之外,青海部分地區的群眾在元宵之夜還有跳火堆、舞火龍等習俗。
二月二來龍抬頭
一年勞作再開始
正月十五過后城里人就開始忙碌新一年的工作,而居住在農村的群眾依然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直到二月二龍抬頭之時,吃炒豆將臘八吃的粥崩開后,神清氣爽的人們才開始新一年的勞作和生活。
青海牦;疱仯宏笈H赓|鮮美,肉質醇香,與各種新鮮蔬菜和特制的調料一同煮制,口感醇厚,十分美味。
土豆煮雞蛋:土豆在青海最常見的主食作物之一,雞蛋寓意著團圓和吉祥,將土豆和雞蛋煮熟,再配以多種調料,營養豐富且美味可口。
羊油炒饃:羊油炒至金黃,再配以酥脆的饃片,入口有嚼勁且香氣四溢。
青海拉面:青海拉面是青海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具有拉制精細、面條勁道的特點,再配以獨特的拉面調料和大量的鮮香牛肉。
紫米饅頭:紫米饅頭不僅色彩鮮艷,還富含營養成分,成為了青海春節期間的一道美味佳肴。
酥油茶:青海的冬天嚴寒,人們需要暖身的食物,而酥油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既有保暖作用,又能增加身體熱量。
打春面:打春面是青海地區傳統的年節食品,制作工藝獨特,口感豐富多樣。
炸馓子、炸麻花、炸油餅:這些炸貨是青海人逢年過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佳肴,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
青海土火鍋:鍋底一般由羊肉清湯和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但湯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羊肉的鮮美與酸菜的爽口完美結合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