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地方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那么洛陽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高考升學網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
春節前的準備階段,要從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吃“臘八粥”說起!芭D八節”后,新年臨近,人們開始購置年貨、縫制新衣、灑掃除塵、祭拜灶神、烹調食品、張貼春聯(門神)、守歲迎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守歲兩項活動。
祭灶節: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神日,俗稱“二十三,祭灶官”。當日下午,家庭主婦帶領姑娘、媳婦烙灶餅,并打掃廚房。晚上,在灶君像前擺上灶糖和烙好的灶餅與一只殺好的去毛公雞(吉利區則是放上一碗清水)行祭把禮。糖是為了封灶神嘴的,意思是讓灶君上天宮不要亂講,尤其是家庭丑事;灶餅則為灶神來回天宮路上吃的;而公雞則是送給灶神的“天馬”,雞血放在雞背上作為馬鞍。祭灶儀式均由男主人主持,俗稱“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祭灶時在男主人帶領下,全家跪在灶神像前叩頭燒香、燒黃表和金銀紙帛,把一段灶糖放入火中燒成稀,糊住灶神的嘴。禮畢,把準備好的一籃草料撒到廚房頂上,意為灶神喂馬,然后將灶神像揭下在院內焚燒,邊燒邊說:“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通天灶神,多降吉祥”,為灶神鳴放鞭炮送行上路。
“臘月二十三兒,發面火燒膠糖鍋兒”。是日要烤發面餅,還要烙個“滿鰲子餅”,日“全糧餅”,家庭成員每人一份,也給不在家的人留一份,以示祭灶之儀的莊重。俗話說:“二十三,祭罷灶,大人小孩哈哈笑。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項手帕帽!
祭灶之后,人們基本停止各種生產或商業活動,準備過年的必需品,所以就形成這樣的歌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割豆腐(洛陽老城是二十五打面糊,發面蒸饃);二十六,蒸饅頭(孟津為去割肉,伊川等地是剪柏枝);二十七,扳柏枝,也說剃精精(也有的是殺只雞);二十八,去挖沙(吉利是炸油花);二十九,裝香爐(有的是去打酒);年三十,貼花門兒;大年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除夕:為農歷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風俗源于先秦的“逐除”,也稱歲除,除舊布新、迎喜接福是它的原始意義。
上午各家貼春聯(據說“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寫的我國最早的對聯)、門神。門神為木板年畫,大多是秦叔寶、尉遲敬德,也有貼連年有余、金玉滿堂、五谷豐登、萬事亨通于門上的。在老人住室則貼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語和福神、喜神、祿神、財神像。對聯在城鎮中較為講究,有朱丹、黃丹、泥金和墨書寫的,紙面上又有碎金、塊金之分。內容有頌德的,有勸善的,有抒懷的。其中節儉持家的內容較多。一些縣鄉則在下午貼門神、對聯,但當年守喪之家則用藍紙或綠紙寫“守制”二字貼在門角上,守喪第二年者可用藍或綠紙書寫對聯,內容多為“守制難回周公禮,思親常望白云飛”等聯語貼于門。貼時要掛上堂軸或擺上神位,并貼上灶君神像。灶君像的對聯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額為“一家之主”。
貼過春聯,要打掃廳堂和庭院。晚飯是餃子加面條混煮的“寶蓋”,也稱“錢串”。飯后,男主人提著燒紅的犁鏵到各屋用醋熏,是為了除疫防病。在整理屋內擺設時,要將掛神軸的祖先堂桌子和各神位的桌子飾以紅圍布,椅子上放紅座墊和紅椅搭。睡覺前要在各神位前點燈燭,燒香叩頭,同時鳴炮,日“安神”。入夜各屋燈盞徹夜不熄,家人圍坐,敘舊話新,徹夜不眠,謂之守歲、辭歲、熬年。各家按歷書喜神的方向點燃“喜草”(干谷草)和喜碼子神(喜神和喜神碼子像也屬于木版年畫),然后燒香叩頭,盼望喜神臨門,事事如意,也有人家同時在院內點燃柏枝,防“九頭鳥”血滴人家中,帶來厄運災難。洛陽郊區大屯一帶點柏枝不讓出火頭,只準漚煙。
除夕,百業封門,武將封操,文官封印,廚子封刀,戲子封箱,裁縫封剪,鐵匠封錘等,商號的算盤、斗、秤、賬冊一概封存。親鄰之間平時有芥蒂者,此夜主動上門握手言歡,重歸于好。春聯貼好后,債主就不再討賬,所以春節前后“債主不討賬,欠主不還錢”,此俗體現了傳統禮儀中的謙忍和同情。
民國時期,除夕之夜,有步行10余里去北郊呂祖庵上香禱告者,一些也前往抽簽問命,祈求早日跳出苦海有個良好歸宿。是夜求呂祖者絡繹不絕,而路旁的乞討者更多,所以上香祈求的人都給乞討者錢物,比平時多一倍。嵩縣、孟津、伊川諸縣農村多在除夕之夜燃柏枝、鳴炮祭掃。
進入80年代以來,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盡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隨著年夜鐘聲的敲響,迎來了帶著人們美好愿望的新春。此時城鄉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是夜多以觀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為除夕之樂。
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如果非要掃地不可,需要從外頭面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個大桶裝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東西,打碎了是破財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東西走人。還有傳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現在初五也是商家過完年開業的日子,在這天,除了放鞭炮,還會有舞龍舞獅,預示新的一年,生意也能紅紅火火。今年的大年初五,洛陽新都匯最具特色,每年不光有舞獅表演,還有各種拜年活動!大家都可以來新都匯看舞獅表演,蹭蹭福氣哦!
初六: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 12 歲的男孩,因為 12 是 6 的兩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
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初九
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信眾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壽,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274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2019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游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游節等節日活動。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
2019年末,洛陽市總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409.10萬人;截至2021年3月,洛陽市下轄7個縣、7個區; 截至2020年末,洛陽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128.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4.1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2312.2億元,增長3.6%;第三產業增加值2562.1億元,增長2.3%。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