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被一條“深夜咆哮”的小笑話刷了屏,引來無數陪寫作業的家長感同身受的“吐槽”。
豪豪的媽媽是北京的一名普通職工,每天下午3點多開始,她就得不斷停下手頭的工作,在手機里查找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下載下來,然后發給孩子放學后去的托管機構,委托對方打印好讓孩子先做,下班接孩子回家后,再幫忙查錯和簽字。她告訴記者,現在家長的日子都是這么過的,每天都要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而其中大多數與學業有關。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近年來倡導的“家校合作”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形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留給家長的最直接的“合作形式”就是,打印作業、陪寫作業,直至簽字。
家長與學校被簡單的“作業關系”連接,可能讓政策制定者也始料未及。這一現象,迫使我們必須思考與研究,到底什么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抓手到底在哪里?
家庭成了第二課堂,父母成了老師的助教
學校通過一些方法讓家長關注孩子寫作業或是孩子在學校從事的一些活動,可以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然而,在研究者看來,這種關注僅僅限于學業和學校事務,并不是家庭教育的準確定位。“家庭教育不能被學校教育取代。但今天很多人做的卻是學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學;,家庭成了學校的分校!睎|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趙剛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也認為,必須正視當前學校中心主義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家校合作,有把家庭變為第二課堂,把父母變為老師助教的傾向,似乎一切圍繞學校教育轉、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就是家校合作的成功。顯然,這是學校中心主義的體現,是無視家庭與家庭教育特點和規律的體現,也是忽視人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生活需求的體現。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讓家庭變為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越有魅力的家庭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然而,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化,還是家庭教育學;,其推手不是家校合作,甚至也不是學校,而是全社會對教育的理解產生偏差的結果!艾F在社會上有一個可怕的認識就是孩子上學就是接受教育了,把教育理解成了學校的責任和義務!壁w剛說。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似乎發生在學校的教育才稱得上是教育,當家校合作啟動后,學校教育的內容便成為家庭教育的內容,而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學業,學業又是家長最重視的,于是對學生學業的輔導和監督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這種對教育理解的偏差,在功利主義和唯學歷的社會環境下,進一步發酵為學業至上,小到家庭大到社會,只要事關孩子的學業,其他事情都可以變得不重要,忽視孩子的睡眠時間,忽視孩子的體育鍛煉,讓孩子長期在休息日浸泡在各類輔導班中,都是學業至上的體現,并形成集體無意識,使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窄化為學業,家庭成為學校的分校,甚至是輔導機構的分支機構。
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呈下
時間:2024-04-24 01:0:25最高法:依法懲治未成年人
時間:2024-04-24 01:0:53最高法:小學生體育課意外
時間:2024-04-24 01:0:30浙江省寧波市“三個一體化
時間:2024-04-24 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