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于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后,氣溫回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所以以前有一句話叫: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我的家鄉,每當清明前后,就會有大量的樹苗買賣商來我的家鄉移植已經成活的樹苗。其實,清明在過去不是祭祖掃墓,更多的是慶賀新的一年農業生產的一天,所以清明節在過去相當于國外的:感恩節。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就出現了宮斗劇中最常見的一幕,利用手段逼迫太子申生自殺。申生有個弟弟叫重耳,為了躲避災禍。逃出了往過,流亡他鄉。流亡的過程艱難困苦,一個沒有金錢和權力的王子怎能留的住臣子,大多數臣子都陸續離開,各奔東西了。只有幾個人忠心耿耿,其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的快要嗚呼哀哉的時候,介子推將腿上的肉割下來一塊給重耳烤著吃,救下重耳。十九年后,歷經磨難,重耳回國做了君王,就是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昔日與他患難的大臣大加分賞,唯獨忘了割肉救他的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昔日舊事,心中有愧,就讓人去請介子推來朝接受賞賜?墒遣钊巳チ硕啻,介子推就是不來(擱我我也生氣)。晉文公只好自己親自前往(是不是覺得真有情義?你錯了,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千萬人之上的人做事的風格)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發現介子推不愿意見他早已帶著年邁的老母親去了綿山(在今天的山西)。晉文公派兵上山搜尋,沒有結果。就在這時候也不知哪個聰明絕頂的二貨給晉文公提了個建議說:“我們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火勢一起介子推定會定會從這里出來”。晉文公竟然也聽了。
于是晉文公下令燒山,發火一起,當時也沒有武警消防,整整燒了三天多,大火滅了以后,也沒有看到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在一個燒焦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已經沒有了任何生還的跡象。晉文公安葬介子推母子,發現介子推生后有個柳樹樹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寫了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痛心疾首,為了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燒山的這一天也只吃寒食,并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發現那顆柳樹已經重新漫開枝葉,晉文公將柳樹取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關于掃墓這一習俗的理解
先給大家說下書中記載的掃墓。
掃墓,可以說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一書中寫到:“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逼鋵,掃墓在秦朝以前就流傳相當廣泛了,但不像現在這樣一定是在清明之際,現在的人大多數忙于上班奮斗,在外鄉工作生活的人非常多,所以需要將這一節日確定起來,給人們足夠的重視,將傳統藝習俗延續下去。在唐朝各種工業,商業達到了頂峰,盛極一時,清明唐朝也是如此。而在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掃墓,如上海、杭州、福建莆田、德化、永春、安溪、廣東潮汕、海南、昆明等地方,福建其他地方風俗各異,掃墓時間并不統一。
清明節的其他習俗
因為寒食節要禁火寒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人們又會去在這一天參加一些活動來保護身體。比如有蕩秋千,踢足球,踏青,插柳。
清明節這個節日與其他節日不同,它不僅有對逝者的思念,也充滿了對新的收獲的一年的來到感到幸福和感恩,同時,在這一天,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于其他的禁忌。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給了這個節日獨特的記憶,謂之:清明。
清明節這個傳統民俗節日,在我過由來已久,我們現在忙碌在每個城市角落的人,都不應該忘記祖先對這一天特別的記憶。更重要的是,這一天提醒我們應該記得先輩的光榮傳統,優良品格,學習先輩的優秀作風,將先輩的優良教導與經驗上融入現代社會。這才是我們當代人應當給這個節日注入的新的靈魂和血液。
當然,清明這一天也有許多迷信禁忌,還有不適用現代社會管理的東西,比如:燒紙錢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適應社會的發展步伐,我們可以用其他更加適用于這個社會的東西來代替這些習俗也是可以的。
注入新靈魂,新血液,讓清明節變得更加清新、明朗。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