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好奇各個省份當地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特色。經過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歲月里,省份不斷的發展和繼承,有很多豐富的民俗文化互動,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當地文化特色。小編整理了一下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又稱作“吉劇”、“唱蹦子”,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東北皮影戲
皮影又叫驢皮影,其演唱叫唱影,舊社會稱皮影藝人為影匠。
關東三大怪
關東有民謠:“關東三大怪;窗戶紙 糊在外;生了小孩吊起來;大姑娘叼著大煙袋!逼鋵崳@三大怪是過去獨特的民俗,現在已基本消失了。
滿族旗袍與馬褂
說到旗袍,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系在一起。其實,旗袍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范圍不只限于婦女。
能歌善舞的高麗白衣
頭頂搬運,是朝鮮婦女的一種獨特的勞動習慣。她們從小就學習用頭頂東西的能力,長大成人后,便都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技能。不論是水罐、糧袋、包袱,還是其它什么東西,她們都不用肩挑、背扛或手提,而是放在頭上頂著,行走自如。
冰雪服飾文化
服裝首先是人類生存的必須品,它為人類的生活,生產、勞動提供最基本的保護。隨著文化的誕生、變遷和發展,服裝就成了反映人的文化符號的藝術品了。我們可以說,服裝反映了朝代的文明形式和文明程度。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野游
由于受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傳統影響,早在20世紀90年代,哈爾濱就有了野游的風俗。解放后,野游之風日益盛行,許多單位春夏秋季都要組織職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為單位野游。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爾濱人的野游正在發展為更大規模的旅游活動,并成為生活中文化娛樂的一項重要內容。
野餐
在哈爾濱,凡組織或進行野游活動,都離不開野餐。哈爾濱野餐有歷史淵源,受北方少數民族飲食習慣以及后期歐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起,哈爾濱人逐漸形成野餐風俗。
喝啤酒 哈爾濱在20世紀初就已經生產啤酒,哈爾濱啤酒廠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哈爾濱啤酒年消費量30多萬噸,人均啤酒消費量居全國首位,主要品牌是“哈爾濱”和“新三星”。哈爾濱人酷愛啤酒,很多人把啤酒視為普通飲料,也有人以飲酒來顯示北方人的豪氣和待人的熱情。
冬泳
冬泳是哈爾濱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體育活動,表現了哈爾濱人不畏嚴寒的強壯體魄和堅強意志。冬季,哈爾濱的室外溫度下降到零下十幾、二十幾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開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時間多在太陽未出來的5—6時左右,冬泳表演時間在10—14時之間。
看冰燈
哈爾濱的冰燈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間傳統簡陋藝術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它以園林藝術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藝術為表現手法,用電燈光為光源,制作成各種冰的景物。上世紀下半頁,冰燈逐步發展成哈爾濱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藝術。每年一屆的冰雪節、冰燈博覽會成為冰燈藝術的大觀園,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冰上婚禮
冰上婚禮是哈爾濱青年人喜愛的的一種婚禮形式。冰上婚禮由哈爾濱青年宮主辦,集體舉行,成為哈爾濱每年一屆的冰雪節的組成部分。
冰雪宴
1985年第一屆冰雪節,江南春飯店舉辦了第一屆冰雪菜點技術大賽,揭開冰雪飲食文化的序幕。新穎美觀、玲瓏精巧的冰雪餐點藝術,展現了冰城廚師的精湛技藝。賓客在品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點中,領略與品味了哈爾濱特有的文化特色。
日常食俗
哈爾濱市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多為山東與河北省移民。舊時的哈爾濱,外國僑民比例較多,其中俄僑占多數。外僑生活方式與習俗對哈爾濱人的文化、飲食習俗有一定影響。哈爾濱人舊時多以大餅子(玉米面貼餅子)為主食。原當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飯和燉菜;山東人喜吃面食和魚;河北人喜食米飯,愛喝高粱米粥。哈爾濱人受少數民族飲食習俗影響,喜歡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種大面包)、紅腸等,喜歡喝“蘇波湯”(俄式紅湯)。
哈爾濱文化
大列巴
大面包,又叫大列巴,被稱為哈爾濱一絕,是哈爾濱獨特的風味食品。哈爾濱秋林公司和華梅西餐廳生產的大面包都已有七、八十年歷史。
這種大面包為圓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別具芳香,具有傳統的歐洲風味。出爐后的大面包,外皮焦脆,內瓤松軟,香味獨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紅腸
哈爾濱最經典的吃的就是紅腸和干腸。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傳統的紅腸風味是“里道斯”風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極佳,配上“格瓦斯”(俄語譯音,俄式飲料,用面包干發酵釀制而成,顏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紅色,酸甜適度,近似酸)味道那叫一個棒。紅腸可以夾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種。
紅腸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話會有點手黑!不要驚慌,這并不是臟,而是在紅腸表面薄薄的一層炭灰。紅腸是用長在大興安嶺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紅腸,表面會粘附一層肉眼看不見的果木炭灰。吃的時候要把表皮也一塊吃掉,這才是真正的紅腸風味——就是要吃那個帶點山野的焦炭味!
哈爾濱位處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西南部,是黑龍江省的省會,副省級市,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美稱。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2021年末戶籍總人口943.2萬人,其中市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九區人口551.9萬人。擁有45個少數民族,匯集多種宗教文化,是全國唯一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并存的城市。
自然地理
哈爾濱位于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5.6℃,最高月平均氣溫23.6℃,最低月平均氣溫-15.8℃,冬長夏短,有“冰城”之稱。全年降水量42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無霜期天數168天。哈爾濱地處平原,耕地面積197.7萬公頃,且多為富含營養成分的“黑土地”。發源于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干流自西向東貫穿哈爾濱中部地區,成為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全市已發現的礦種為63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5種。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省級以上)14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1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1.7萬公頃。列入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80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8種。
歷史沿革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是“一國兩朝”發祥地,即金、清兩代王朝和渤海國的發祥地。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于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市)建都。
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后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成為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已達70余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