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分節氣的詩詞
(一)
春雨驚春清天谷,夏滿芒夏暑相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谷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農田耕耘夏至間。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捧雪飄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游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四)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于春,農業生產創高優。
雨水:雨水春雨貴如油,頂凌耙耘防墑流,多積肥料多打糧,精選良種奪豐收。
關于春分時節的古詩
《春分日》唐徐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云。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癸丑春分后雪》宋蘇軾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
従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南鄉子春分》(相城寒雨客)
風雨半春長,龍抬頭日日麗光。
鄰塘睡蓮預驚萍,漣漪。
踏春不見臥盼蘺。
春分艷陽天,齒兒戲發發更藏。
宜蘭伴窗翠正好,笑揚。
牽纖菜花青徑香。
《蝶戀花》葛勝仲
已過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間,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無誤顧。
繞梁馀韻歸何處。
盡日勸春春不語。
紅氣蒸霞,且看桃千樹。
才子霏談更五鼓。
?醋吖P揮風雨。
《畫堂春》仲并
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
水沈一縷裊爐薰。盡醉芳尊。
舞袖飄搖回雪,歌喉宛轉留云。
人間能得幾回聞。丞相休嗔。
《踏莎行》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墻,莓苔滿地。
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春分的古詩詞及賞析
《踏莎行》
宋代: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賞析
是詞寫春愁。前闋寫“春分天氣”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雙的燕子反襯孤眠的鸚鵡春景,成為對比強烈的兩個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獨。后闋寫閨婦。特寫居所周圍的春天景色!稗道笠缐,莓苔滿地”的荒蕪景象同上片的明麗春景退然不同,這也是使觀賞者思舊的契執。青樓的歌聲,勾起了主人公對舊事的回憶,“舊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澀的,這里當指苦澀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時到青樓尋歡作樂,感慨自己正如“玉籠鸚鵡愁孤睡”,“斂皺眉山”就是明證。
在這首詞中,春分時節的明媚風光躍然紙上:百花盛開,新燕歸來,還有依墻而長的薜荔,遍生滿地的莓苔。然而,哪知青樓的歌聲引來愁緒,可惜了這美揮的“春風時光_一詞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節道出難言的心境。先詠春日韶景,后嘆浮云舊事,字面上是在說新燕鸚鵡,青藤苔蔓,實際上分明是一個孤寂冷清的場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獨的命運。
《癸丑春分后雪》
蘇軾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寫的一首“感事”詩。其準確的寫作時間,當是宋神宗趙頊(xū)熙寧六年(農歷癸丑),亦即公元1073年。這一年的杭州,春分之后居然落了一場大雪,蘇軾有感于時令的反常而作。表面上,僅為“春分后雪”而作,但卻絕不單單是因為“感時”,而更主要的則是“感事”。正因為是感事,頗具哲理,所以很值得后人玩味。
眾所周知,蘇軾在我國文學,是一位頗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詩、書、畫的造詣都很深;而且是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衷心擁護者和熱心推動者和實踐者;又是豪放詩派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至今仍膾炙人口。
大家知道,北宋王朝,早在康定、慶歷年間,國勢幾乎已經變成一個“爛柿子”:朝內機構臃腫,官員龐雜,貪墨成風;民間土地兼并嚴重,水旱災害頻仍;外部西夏頻繁內侵,貢賦屢年增加。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有鑒于此,凡朝野有識之士、廟堂中興之主,都感到了朝廷已經危若系卵,變法勢在必行。慶歷間,范仲淹向宋仁宗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主張變法,史稱“慶歷新政”。因為遭到既得利益的守舊派極力反對,新政推行不及一年,范仲淹_開相位,新政也就“流產”而不了了之。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知政事(宰相),又推出“王版新法”,得到神宗贊許,開始網絡人員、設立機構,推行新法,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宣告開始。開始時,因勢單力薄,難于實踐,只好大量招募“新近”,蠅營狗茍之徒,得以趁勢鉆營,借新法之名,售一己之奸。本想以“新法”利國家、解民困;不料因所用非人,反而弄得國將不國,人民叫苦。當此時也,諸如司馬光、文彥博、歐陽修等一斑舊臣更群起而攻,思辨頗為冷靜的蘇軾也出來“敲邊鼓”。于是,蘇軾便被稀里糊涂地納入守舊派中。由于新舊兩種勢力的激烈爭斗,變法運動就演成了黨派之間的群斗,甚至發展到誣陷攻擊、栽贓陷害的程度。出于這種情況,蘇軾清醒地看到,如果繼續這樣混戰下去,必將重蹈慶歷覆轍,于是就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外放”杭州。這當然也是新派求之不得的事。于熙寧三年,蘇軾便出任了杭州通判。
通判,就是副知州。宋代通判的職能,前后曾發生過很大的變化。但到了宋神宗的時候,其原有職能逐漸萎縮,只相當于知府的副職,所以也稱“府貳”。蘇軾就是一個副知府。
雪入春分省見稀:過了春分之后,杭州還落這樣的大雪,回省(xǐnɡ)起來,確實是許多年來還很少見。當然這個“多年”,并不單只蘇軾蒞杭的這二三年;這個“省見稀”也可以是當地同僚、鄉老們的多年“經驗”;
半開桃花不勝威:桃花開在梅花之后。而春分前后,正是將開未開的時節,所以說是“半開”。桃杏雖然爭春,但卻沒有梅花那樣耐寒傲雪的骨氣。經不起這場春雪的威猛欺凌。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和梅花相比,桃花顯然應該感到自己的見識短淺,沒有預料到老天爺還會在春分之后落這么大的雪?慈思颐坊,這時候早已開敗了,花瓣兒落地了,“任憑雪下得再大,卻能奈得何來?”在這種突然打擊之下,桃花雖然還是半開,但也只能片片化作柳絮、漫天飄零了。這顯然是橫遭不測的桃花的極大不幸!
以上是“就事論事”,并不旁及別的事物。下面便是借題發揮了:
不分東君專節物:“不分”,不按常規行事,令人難以預料;“東君”:主宰東方之神。按照陰陽五行的傳統說法,東方,青色,屬木,主生長。此處有暗指改革派、王安石等掌有權柄的朝臣的意思。
故將新巧發陰機:難以捉摸的“東君”們,本來就捉摸不定,卻又巧發陰謀,暗設機關,圖謀摧殘半開的桃花們。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寒衣:“造物”,創造萬物的天神,主宰萬物命運的“老天爺”。“春分后雪”這一事件啟迪人們,造物操縱的陰晴冷暖,變幻無常,難以預料。即使是在已經很暖和了的時候,大家也必須準備著御寒的衣物啊!
請注意,這后四句中,先是指責“不分東君”,如果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指王安石等執政者;那么,“造物”便是抱怨主政的宋神宗無疑。隱隱暴露出一個貶官對于“圣上”不滿和幽怨。抱怨他們耍陰謀_良。
這也是蘇軾悟出另外一番道理:即使天已轉暖,也須留著御寒的衣物,預防意外狀況的出現。
蘇軾這種不滿情緒在字里行間的流露,也給他日后的“烏臺詩案”埋下更大不幸的種子。
《七絕·蘇醒》
宋代:徐鉉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譯文
春分時節落雨飄灑雨聲細微,楊柳岸斜風輕拂帶回遠方的客人。
這個時節北方要來的晚一些,卻不知此時的南方已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了。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