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媒體報道稱,按照國務院安排部署,從去年開始,人社部等方面就加快籌劃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目前,基本的目標方向已經確定:調整工資結構,擴展晉升空間,建立比較機制,實施配套改革。
目前,我國有700多萬公務員,這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工資制度。如此龐大的群體,進行工資改革,可以說“牽一發動全身”,雖然改革方案還沒有最終出爐,但仍然引發了熱議。
從1956年到現在,我國大的工資制度改革一共經歷了四輪,歷次沿革都有其亮點和遺憾。現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施行于2006年,基本工資由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項構成,外加工作津貼和生活補貼。
當時提出要制定津貼補貼制度,但是對何時出臺沒有時間限制。現在公務員津貼補貼都是各地自行規定,這導致了各地公務員工資差異較大。這是當時公眾熱議的一個焦點。
此后七年間,調整公務員工資的建議多次被提及,卻始終沒有切實動作,同時還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原因在于工資制度的不透明。另一方面,這幾年屢屢出現公務員抱怨工資低的情況,甚至因此辭職。公務員工資制度,陷入了一個各方都不滿意的怪圈。
在中國古代,曾經出現過幾次“高薪養廉”的情況,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官員依然貪腐。究其原因,在于沒有一個健全的工資分配制度。
而說起現代的“高薪養廉”,不得不提新加坡。然而實際上新加坡公務員的薪水是根據人才市場的價值制定的,低于社會類似職務的員工。
在全球清廉指數排名前十國家,公務員工資基本上等于和低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一般認為,國外成功的經驗,一是法治,二是透明。
公務員收入分配需要法治和透明,這應該成為一個共識,也應該是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的一個啟示。
那么,公務員月薪標準到底與社會公眾有什么關系?
首先,經濟學家有關“公務員工資是區域經濟消費水準的風向標”的論斷,正是說明公務員工資與公眾消費水平 緊密相關,二者之間,公務員月薪標準在引領市場消費中更具有主導性,相對比較被動的社會公眾從公務員每次漲薪中難免感受到:只要公務員一漲薪,物價就會 漲,這已是放四海而皆準的定律。
其次,公務員在各自崗位履職中,他們所代表的對象貌似國家機構,實則代表廣大群體利益的社會公眾,并為其提供有償服務。為 公眾服務,公眾理應買單。
再次,社會發展成果的普惠對象應該是社會公眾,并非單純意義上的公務員隊伍獨享。在社會發展進步的每一階段,共享發展成果當然存 在一個合理分配的考量。否則,顧此失彼,都有失成果共享的真實含義。
正因為公務員月薪標準與社會公眾的關聯因素,談論公務員月薪標準問題,就不得不顧及公眾消費標準,否則沒有任何參考值的討論,真有失現 實針對性。社會公眾,作為每一個公眾個體的我們,從大的范疇分類,從事的社會勞動不外乎腦力和體力,而公務員作為社會精英人士以前者居多。一個地方,當消 費水準有所攀升時,代表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勞動群體薪酬也會隨之增加,這種增加并非勞動力短缺單一方面因素造成,這正是與當地消費水準相互牽連的一個表現 形式。試想:當地的消費水準提高了,生活成本自然提升,普通勞動者的薪酬若不能緊隨其后,這樣就會不利于勞動力市場的持續穩定,同樣也不利于當地的良性循 環發展。
所以,公務員漲薪與否,漲多漲少,最具發言權的該是社會公眾,社會公眾的薪酬標準理應成為公務員薪酬標準的晴雨表,而并非總是公務員隊伍 單方的獨白。到了非提薪不可的關鍵點上,相關部門如實曬出公務員公眾薪酬標準單,并邀請社會公眾全程監督,讓一切依照公正、公平、陽光的操作程序執行。這 樣做,無論什么時候,公務員漲工資就不會有傷公眾情緒。
就加快籌劃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目前,基本的目標方向已經確定,概括起來,就是4句話、24個字—調整工資結構,擴展晉升空間,建立比較機制,實施配套改革。從總體上看,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是把重心放在限高、提低上。那么,公務員平均月薪5000元到底高不高?如果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大城市,平均月薪5000元并不算高。如果是在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或許是高了。
其實,我們不必糾結于公務員平均月薪是5000元還是1萬元,應該關注的是在公務員漲薪上如何更接近于公平,這不僅是公務員薪酬改革的方向,也是給納稅人的一個合理交代。公務員平均月薪到底漲到多少合適?各地應該拿出切合實際的漲薪方案,因為不同地區不同崗位,其標準不能做到大一統,唯有因地制宜制定漲薪標準,才能讓公眾少一些吐槽,多一些肯定。
說到底,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公務員的福利待遇,是基于公平的需求。尤其是在CPI屢創新高的背景下,公務員工資同步上調更無可厚非。與其說公眾吐槽的是公務員5000元左右平均月薪,不如說是對公平的一種深切期待。須知,公平才是公務員漲薪的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