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接連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兩個文件中有關招生政策的變化令人關注:在中小學,壓縮體育等特長生招生規模,2020年前取消特長生招生;高考,從今年起,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不再提及前些年的作假丑聞,說明“切割”這些加分項目的必要性;也不再論述上述舉措對實現教育公平的意義,這已是多數人共識。我想說的,是部分人因此產生的“不公平”感受;@球評論員楊毅在其微信公眾號發了一位粉絲寫給他的信,表達了對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的不解:“一刀砍了這些從小練體育指著體育生活孩子的希望,不公平!他們也是每天起早貪黑地訓練才能出這一點成績,獲得一點加分啊!
本指望利用體育特長上個好中學、好大學,也為此付出很多,結果落了空,學生、家長感到有些失望,可以理解。也許有人會說,“即便沒加分,鍛煉了身體、磨練了意志、培養了團隊意識,這些年體育也算沒白練”。這么說不算錯,但在部分學生、家長看來,凡是無助于上好大學的努力,都是做的“無用功”!叭绻丫汅w育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成績可能會比現在高不少,不至于像現在這樣,學習、特長都指不上”,這是一些人感到“不公平”的原因。
少數人感到“不公平”,并不動搖政策的正當性,但他們的“不公平”感受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避免,卻值得審視。既然有加分的“門”,有這方面特長的孩子,希望通過努力走進這扇門,就是一種合理預期。特長水平要達到能加分的程度,臨時抱佛腳不行,多數人從小就開練,眼看要用上了,這扇門卻被關上了,有些失望,感到“不公平”,情有可原。
出現這樣的結果,學生、家長有一定責任。早在,教育部即發文要求取消上述加分,絕大多數省份也早已落實到位。如今感到“不公平”的,應該來自尚未落實的省份。取消加分是大勢所趨,即使當時不能馬上取消,也拖不了很久,所以,之后仍選擇走這條路,本身就是在“押寶”,有一定“冒險”成分。但一日不取消,有人心里就有幻想,當“刀”突然落下來,感覺難以接受,認為“不公平”。
消除這種心理上的“不公平”,其實也不難。孩子走哪條路,事到臨頭再決定就晚了,需要及早規劃。而有關部門的政策,即是家長、學生作出規劃的依據。如果當地之前有個時間表,讓他們明確知曉加分何時取消,以此決定練還是不練,真到取消那天,他們應不會感到“不公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政策應是長期、穩定的。遺憾的是,現實中,政策本身的不明確、執行中的“打折”等,有時讓人無所適從,不得不“騎墻”觀望。3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寫到一個希望靠足球特長上好中學、好大學的孩子。他的母親表示,會繼續觀察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政策在未來的實施情況,不會貿然改變孩子已經踏上的這條足球特長生道路。
目前的政策能落實到位嗎?能延續多久?會不會哪天又變回來?或許正是這些不確定性,讓家長選擇“繼續觀察”。幾年后,如果足球特長并沒有幫助孩子上了好中學、好大學,母親會感到“不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