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考改革來說,2017年是一個特殊年份。這一年,不僅是高考恢復40周年,也被稱為“新高考元年”。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高考改革正向著這些藍圖目標探索前行。高考改革如何繼續取得突破性進展?“教育一年來”專欄今天推出第十期《高考改革 公平科學選才》,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報道。
對高考改革來說,2017年是一個特殊年份。這一年,不僅是高考恢復40周年,也被稱為“新高考元年”,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地區的考生迎來了首次新高考。
9月,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標志,中國吹響了自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以來力度最大的一輪高考改革的號角,也勾勒出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新的藍圖。
高考改革向來“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高考制度改革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難度最艱巨的一次改革,其復雜程度可想而知。作為當年兩個全國試點地區,上海、浙江率先啟動新高考改革,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地也于2017年加入第二批試點行列,之后改革將陸續在全國鋪開。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高考改革正向著這些藍圖目標探索前行,中央部署的各項重大改革任務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實行高考招生錄取新模式
2017年7月,上海市某高中學生白曉舒按新高考的“3+3”模式考取了同濟大學。根據3年前推出的高考改革總體方案,上海新高考將不再分文理科。學生除了參加語文、數學、外語3門傳統高考科目外,還根據學生特長和興趣,從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歷史、地理、思想政治6門科目中任選3門參加“等級性考試”,考試成績以等級呈現,并折算成相應分數,計入高考總成績。
在“3+3”模式下,理論上上?忌梢愿鶕约旱呐d趣、特長選擇不同的科目組合。據統計,實踐中,上海、浙江兩地超過七成的學生打破了原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組合,選擇了新的科目組合,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為了幫助學生合理“選科”,上海不少高中設置了“生涯規劃課程”。以上海嘉定一中為例,除班主任外,還為學生安排了“職業生涯導師”。此外,該校還邀請各界專業人士到學校講課,多方位指導學生做職業規劃。
與“選科”相伴的是“走班”,高中改變了原來行政班“齊步走”的教學組織管理方式,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逐步推進,學生自主選課、個性化學習更為普遍。回顧高中3年,白曉舒對“走班”印象深刻,多的時候一天要走“五六回”“抱著超多書奔波在走廊里”“一下課趕緊跑去別的教室”。
高考結束后,白曉舒憑借高考分數填報并入圍同濟大學的“綜合評價”招生,最后順利過關。同濟大學是上海“綜合評價錄取改革”的試點院校之一,要求在面試環節認真參考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未經面試不得錄取。
“綜合素質評價”是新高考改革“兩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并在高校招生中參考使用,使對學生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此項改革旨在改變傳統高考中的“唯分數論”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
第三方專業評估顯示,中學校長、教師普遍認為,這一輪高考改革目標明確、方向正確,尤其是在促進招考公平、增加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