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體育學院 - 學校介紹
-
1956
-
公辦
-
體育
-
市政府
-
本科
-
北京
-
8個
-
0個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簡介
首都體育學院是北京市屬高校唯一一所體育院校,是北京市屬高校分類發展政策支持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學”。1956年建校,原名北京體育學校,1960年改建為北京體育師范學院,2000年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建校近70年來,為國家和北京市培養了10余萬名高層次體育人才,一大批校友成為體育、教育領域的棟梁和骨干。學校在軟科中國體育類大學排名中,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三。2021年6月,依托首都體育學院建設“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獲國際奧委會和中編辦批復,成為世界上第三所由國家政府決定成立的國際奧林匹克學院,也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第一個人文知識遺產。
學校建有本碩博完整人才培養體系,1960年開始大規模本科教育,199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3年開始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2012年獲批“青少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服務國家特需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開始獨立培養博士研究生,2018年獲批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下設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休閑與社會體育學院、管理與傳播學院、冰雪運動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9個教學單位,體育人工智能研究院、體醫融合創新中心等2個直屬研究機構,各類在校生總人數約5400人,其中本科生約360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約1000人,成人學歷教育學生、附屬競技體校學生、留學生等約800人。
學校學科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同類高校(學科)前列。擁有體育學和心理學兩個一級學科,其中體育學為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在202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體育學位居全國108所高校第5。學校共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其中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等3個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學校專業布局特色鮮明。共開設本科專業15個,其中,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經濟與管理、運動人體科學、休閑體育、新聞學、舞蹈表演等9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等2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運動康復、體能訓練、公共事業管理等3個專業為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除體育旅游、冰雪運動、電子運動競技與管理等3個新建專業外,其他12個專業全部入選國家“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占比60%,位居全國體育院校第一位。
學校深耕人才培養內涵建設。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6門,國家級規劃教材22部,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3部教材榮獲首屆國家教材建設獎。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是教育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首批建設高校,市級成果獲獎80余項,包括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6項,北京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8項,北京市優秀本科育人團隊3個,北京市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20項,優質課程21門,優質教材、課件等19項,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示范基地1個。學生參加省級以上競賽787場,41人次獲國際重大比賽第一名,1273人次獲全國性比賽第一名。新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00余項,多名學生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賽事中斬獲佳績。學生就業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目前,在編教職工總數557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367人,博士生導師37人,碩士生導師116人。學校擁有一批教學科研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以及高水平專業人才,包括國家級海外人才項目專家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全國優秀教師、中國冰雪科學家等15人次,外籍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人選、北京“高創計劃”人選、北京項目專家特聘教授、百千萬工程市級人選、長城學者、教學(青年)名師、國家體育總局百人計劃人選等46人次,北京市創新團隊9個,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國家級及以上運動健將與裁判近百人次,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名譽教授、客座教授47人。外籍專家拉茲洛·瓦伊達榮獲第16屆北京市“長城友誼獎”。
學校大力推動體育科技創新,堅持面向世界體育科學技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體育和健康事業主戰場,搭建全國首個“體醫工融合高精尖創新中心”,在競技體育、大眾健身、學校體育等領域全面布局,打造科技創新、工程應用、成果轉化、產業提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七位一體”的國際高精尖創新平臺,全力打造“體醫工”交叉學科研究高地和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學校連續5年主持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研獎,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進展?茖W訓練與主動健康研究中心獲批“健康北京示范基地”,“體育醫學工程學”獲批市屬高校交叉學科平臺。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體育人工智能專委會落戶學校,成功舉辦第一屆全國體育人工智能大會和第一屆中國體育運動與健康大會,“體醫工”融合創新發展在全國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學校著力打造高水平學術期刊,主辦的《首都體育學院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體育類期刊、“全國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學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新時代首都發展。聚焦競技體育,多個科研團隊服務保障國家隊訓練參賽,近五年助力國家隊獲奧運獎牌40余枚,師生近2000人次服務保障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從事賽事組織及執裁、科技服務保障、新聞轉播、計時計分、賽會志愿服務等工作,受到多方贊譽,助力體育強國建設。聚焦群眾體育,以主持“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實施為抓手,為全市和全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供科學指導和服務,促進健康中國建設。聚焦學校體育,以服務北京市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和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日監測為抓手,在北京市10個區48所學校中開展試點應用,全面助力學生體育運動和體質健康水平提升,推動健康北京建設。
學校高質量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全面推進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國家品牌和國際平臺建設,持續優化國際合作布局。建校至今,已與英國拉夫堡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南丹麥大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新加坡國家基因研究院、希臘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等全球3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6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牽頭成立中俄體育院校聯盟,目前已有中方26所和俄方14所院校加入。建有全球唯一的奧林匹克教育博物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及首批國家體育科普基地,累計接待中外參觀學習者超過10萬人次,成為持續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基地和向世界展示我國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成果的窗口。
立德樹人固根本,守正創新再出發。面向未來發展,學校確定了“建設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融合發展的世界一流體育大學”辦學總目標,明確了“高水平、小而精、國際化、服務型”的辦學定位,確定了“體醫工”融合創新特色發展的辦學思路,突出“體育教育、奧林匹克教育、體育人工智能、體醫融合、文化與新聞傳播、冰雪運動”六大辦學特色,全力將學校打造成為國際奧林匹克研究推廣的國家隊、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主力軍、體育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截至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