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 學校介紹
-
2020
-
公辦
-
綜合
-
自治區政府
-
?
-
內蒙古
-
0個
-
0個
學院概況
赤峰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是經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院校,是一所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2023年11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內蒙古農牧技師學院!笆澜珉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學院題寫校名。學院現有畜牧獸醫、農林、鄉村建設與水利工程、健康管理、現代服務與管理、信息工程、基礎教育與文化藝術七大專業群,開設畜牧獸醫、現代農業技術、水利工程、護理、大數據與會計、電子商務、動漫制作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等30余個招生專業,現有學生7000余人。
辦學理念
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為使命,繼承發揚赤峰農牧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優秀傳統,重點謀劃以現代農牧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相關專業,著力培養創新型、創業型、應用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以“應成國用”為校訓,堅定“一技在手,四海豐收”的教育信念;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道路。專注于培養“德潤如玉、技精似鐵、心燦若星”的高技能人才。致力于創建“理念先進、德技雙馨、民主和諧、環境優雅、特色鮮明”的高等職業院校。
辦學條件
學院坐落于赤峰市松山區查干沐淪大街與大寧路交叉路口,位居城區,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學院規劃占地800畝,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建有教學實訓區(綜合教學樓、圖書信息中心、綜合實訓樓、獸醫院)、學生生活區(食堂、宿舍)、體育運動區、創新創業區等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教學基礎設施。已建成動物疾病診治中心、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有農學、畜牧獸醫、農業經營、無人機、電子商務、旅游服務等70多個裝備先進的專業實訓(驗)室,實訓設備3萬余臺(套),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堅實保障。圖書館藏書12萬余冊。
師資隊伍
學院努力建立一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通過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專業帶頭人培育工程、青年教師成長工程等措施,重點對在職教師進行轉型和提升,同時,在企業、行業內聘請一批能工巧匠和專家學者,組建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學院現有專兼職教職工334人,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 102人,碩士及以上13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專業帶頭人4人、省級教學能手1人、市級專業帶頭人4人、市級學科帶頭人7人、市級教學能手17人。有獸醫技能大師工作室、韓福祥大師工作室、農藝大師工作室等大師工作室 3 間。
教育教學
人才培養理念:四合貫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 四維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認知過程與職業行動過程相對接);“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技并修。課程體系:根據高職學生成長特點,構建形式多樣的“德育課程”“素質課程”“崗位課程”三類課程體系,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使學生具備從事專業領域內各崗位的職業能力。學生發展觀:本著“多元發展、特長發展”的目標踐行新型學生發展觀,改變單一評價模式,探索學分制建設。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生社團,激發學生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活力四射的青春校園。
校企合作
學院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突出“校企融合”和“就業導向”,企業深度參與學生培養全過程,著力打造“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的培養模式;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和赤峰市政府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組織體系建設,助力赤峰市鄉村振興事業,初步實現了學院專業建設和赤峰市域農牧業龍頭企業的深度對接,“融入赤峰、服務赤峰”初見成效;通過優化和改造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同建設專業教材、共建高水平的專業教學團隊、協同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和評價模式,促進學院高質量內涵發展。
學院目前校企合作企業200余家。與赤峰農牧業產業龍頭企業協會、地理標志協會、赤峰市供銷合作社、山東澳亞現代牧場有限公司、內蒙古盛健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赤峰和潤農業高新科技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內蒙古云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赤峰中關村信息谷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北京天峰影業有限公司、內蒙古立新教育培訓學校有限公司、內蒙古天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內蒙古硯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完美世界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內蒙古龍澤節水灌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東湖(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中天億城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赤峰市數字供銷合作有限公司、赤峰星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山東威高集團、赤峰市中醫蒙醫醫院、北京醫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大連春和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遼寧沐瞳眼科有限公司、錦州淡風醫療設備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赤峰海關等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深度合作機制,為學生搭建了穩定的實習、實訓和就業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