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美術學院 - 學校介紹
-
1953
-
公辦
-
藝術
-
省政府
-
本科
-
廣東
-
7個
-
3個
廣州美術學院前身是中南美術?茖W校,是根據國家建設布局,于1953年組建于湖北武漢的專門美術院校,時由中南文藝學院、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廣西省立藝術?茖W校等院校相關系科和人員合并而成。首任校長為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著名革命美術家胡一川,首任副校長為著名油畫家楊秋人、著名國畫家關山月和陽太陽。
1958年中南美術?茖W校由武漢南遷廣州,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1981年獲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開始招收外國及港澳臺地區學生,2005年獲準為國家首批藝術碩士(MFA)培養試點單位,2021年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2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批準,調整增設6個學位授權點,調整后,學校共有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其中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藝術學、設計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美術與書法);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其中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藝術學、設計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美術與書法、設計、博物館、風景園林、教育)。
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守正創新、開放包容、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經過70年的發展,形成了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需求,以美術與設計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以藝術學理論與人文教育為支撐,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聯動,主動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特色,凝練了“先學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訓和《我們要做時代的先鋒》的校歌。
步入新時代,廣州美術學院依托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和實驗區的優勢,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憑借歷史、區位、經濟發展、文化資源以及人才匯聚的多方面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和設計教育領域發揮龍頭引領作用,以高起點、新作為推進人才培養、科研創作,以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為新時代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辦學規模現有昌崗校區、大學城校區和佛山校區(建設中)。學校現有12個學院和1個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目前,在校本科生7157人,研究生13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人,碩士研究生1318人),留學生10人。
學科專業學,F有6個廣東省重點學科(其中包括攀峰重點學科3個,分別為美術學、設計學2個攀峰重點一級學科和工藝美術1個攀峰重點二級學科;特色重點學科3個,分別為藝術學理論1個特色重點一級學科和美術理論與批評、影視與數字媒體2個特色重點二級學科)。學校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3個一級學科連續兩輪獲批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在“沖補強”2018-2020年建設期滿考核評價中,學!懊佬g學”“設計學”獲評A等級,“藝術學理論”獲評B等級。
近年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知識創新、科技進步以及學科發展需要,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深入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不斷優化專業建設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F有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學、中國畫、實驗藝術、文物保護與修復、纖維藝術、科技藝術、美術教育、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陶瓷藝術設計、包裝設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動畫、影視攝影與制作、藝術教育、服裝設計與工程、工業設計、智能交互設計、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建筑學、風景園林、藝術管理33個專業25個專業方向。其中,教育部“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建設點18個(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學、中國畫、實驗藝術、文物保護與修復、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工藝美術、藝術與科技、陶瓷藝術設計、動畫、工業設計、建筑學),省級建設點6個(公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影視攝影與制作、藝術教育、風景園林、藝術管理);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專業1個,省級重點專業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2個,在專業建設上正逐步形成關注社會需求,一流專業為支撐、多學科交叉融合、動態調整的專業發展格局。
師資隊伍學校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在建校70年的歷程中,涌現了諸如胡一川、楊秋人、陽太陽、關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堅、遲軻、陳少豐、楊之光、潘鶴、鄭餐霞、劉其敏、陳曉南、陳鐵耕、張信讓等彪炳史冊的藝術大家。在當下,郭紹綱、陳金章、梁世雄、尹國良、鄭爽、梁明誠、張治安、尹定邦、潘行健、王受之、楊堯、黎明、趙健、全森、吳衛光、方楚雄、郭潤文、童慧明、李勁堃、黃啟明、范勃、林藍、宋光智、蔡擁華、沈康等一批名師長期在我校執教。學校現有專任教師和專職科研人員559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95人,F有教授85人,副教授177人。教師隊伍中,聚集了一批優秀教師團隊和高層次人才,包括:全國首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團隊、國家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團隊等;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教育教學一等獎獲得者,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青年文化英才等國家級、省級人才稱號獲得者。教師中還有一批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及各藝術委員會、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國家級各美術與設計專業學會等擔任重要社會(學術)職務的優秀藝術人才。
人才培養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近三屆廣東省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近年來,學校學生在各類重要賽事與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如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銅獎、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優秀獎、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金獎、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油畫)金獎、中國首屆插圖藝術展最佳作品獎、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亞洲設計學年獎、CIDA中國室內設計大獎(學院獎)、國際知名的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博朗設計獎、美國IDEA獎、SPAPK獎、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教育部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金獎等,獲各類重量級美術與設計大獎100多項。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全國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銀獎多項。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綜合評價滿意度達100%,本科畢業生薪酬連續五年位列中國高校排行榜前100強,美術類高校前3強。
科研創作 學校教師獲得包括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創作獎、理論評論獎,全國美展金、銀、銅獎,中國設計貢獻功勛人物金質獎,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藝術類)等在內的數百項省級以上科研創作獎;多件作品入選中宣部、文旅部等政府委托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多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等各級別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
平臺建設學校聚焦學科前沿、匯聚優勢資源、聚集高層次人才,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大力推進平臺建設,近年來先后建成“設計技能教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建設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產業研發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藝術與科技技術支撐平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廣東高校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廣東省協同創新平臺、國際暨港澳臺合作創新平臺、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嶺南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級科研平臺19個,并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共建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為我校發揮政產學研協同合力、拓展藝科融合創新發展路徑、培養復合高端藝術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支撐。
社會服務學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以“藝科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為主線,深度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先后承擔來自政府、企事業單位的600余項委托創作設計項目,推出了包括深圳城雕《開荒!、珠海城雕《珠海漁女》、長沙橘子洲《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等具有高度社會影響力的公共藝術作品;先后承擔香港、澳門兩地回歸祖國的廣東省政府禮品設計,人民大會堂廣東廳、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日本世博會中國館、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及山西館、海上絲路博物館、中國陶瓷琉璃館、長江文明館、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等設計工程;設計廣州城市LOGO、金熊貓獎標識等。為展示國家形象、助力灣區文化建設、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外交流學校已與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士、日本、韓國、泰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格拉斯哥美術學院、伯明翰城市大學、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日本千葉大學、東京藝術大學,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圣彼得堡國立工業技術與設計大學等50余所藝術院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學校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境)外開展訪學進修、交流和學術研究,與國(境)外合作院校互派學生進行交換學習、開展聯合培養項目,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工作坊和講學活動,引進高水平美術設計展覽,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研討會,聘請境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行講座和學術報告會。學校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實現綜合美術和設計創新等專業和方向全覆蓋招生。有序推進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合作辦學,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辦學國際化程度。依托學校學科優勢,我校積極配合國家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在國際舞臺展示我校學術研究成果和師生優秀創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學校利用自身地緣優勢,以創新為驅動,以美為媒,積極拓展與不同國家、地區的藝術交流,充分發掘當代藝術設計超國界的連接方式,形成文化整體觀照的方法與特色,在宏觀視野下系統呈現更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樣貌,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的敘述方式和魅力,推進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之維,以文化共同體的構建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023年10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