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外在評價系統,Anne對別人的看法的在乎遠遠超出了對自己內心的感覺與體驗的在乎,所以她總是違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迎合領導、迎合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丈夫一離去,就相當于她整個外在評價系統全崩潰了,而且也意味著,整個外在評價系統對她作出了最嚴重的否定。這個時候,Anne的世界必然會崩潰。
但是,這十幾個簡單愿望的實現,讓她發現,原來別人的看法并沒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譬如,以前她把和領導頂嘴當成是災難性的,刻意壓下了自己心中很多怨氣,但和頂頭上司吵了一架后,她發現天沒有塌下來,反而為自己贏得了不少好處。對她來講,這完全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這個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她在工作領域的外在評價系統。
其他的十幾個愿望,也有類似的功效。它們都是發自她內心,每一個愿望的實現都會顛覆她在某個方面的外在評價體系,因為這十幾個愿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累積到一起,就顛覆了她整個的外在評價系統,并幫助她構建了一套全新的內在評價系統。
簡單地說,就是,Anne的工作與生活不再以其他人為圓心,而是以自己為圓心。舒老師說,這種內在評價系統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們為什么不敢做自己?
內在評價系統最健康,但為什么大多數人卻形成了外在評價系統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杰斯的觀點說,這是因為在成長中,多數人得到的積極關注多是有條件積極關注,而很少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有條件積極關注的邏輯是:你必須做到A,我才能給你B。B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主觀贊賞。在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影響下,一個人會形成這樣的經驗: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則就會被拒絕被傷害。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修正自己“應該如何部分地表露”的過程,最終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評價系統。
然而,“表露”經常違背內心,你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但你的體驗和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個人會逐漸忽略乃至壓抑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只去關注別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么才能得到別人更大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Anne的情形正是如此,她極端地壓抑了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不去吃海鮮,不去北京看紅葉,每天晚上10時30分之前一定回家。這是典型的外在評價系統,她這樣做,含義就是“我要做一個好妻子”,就是為了得到丈夫的認可。為了做好“好妻子”這個角色,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需要。
體驗的扭曲是問題之源
舒俊琳說,他沒有和Anne深談過去,但一般情況下,這種極端的外在評價系統都是在童年形成。父母,最可能是父親給的她一直是有條件積極關注,“你必須做一個聽話的乖女孩,我才愛你”、“你必須做一個傳統的女孩,我才愛你”、“你要圍繞著家,否則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愛你”、“家里就是男人說了算,所以一定要聽爸爸的話,否則我不愛你”……
結果,這種有條件積極關注塑造了Anne極端的戀家模式,她對丈夫言聽計從,她完全以丈夫為圓心,徹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與感受……因為她潛意識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愛”。但盧冽并不是她爸爸,他或許對Anne是有條件的愛,但他可能并不喜歡Anne這種完全忘我的自我犧牲,所以選擇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Anne的女孩。
舒俊琳說,他贊同羅杰斯的看法:絕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忽視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內心體驗。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喪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最后變得對外界的變化過于敏感。而他對Anne所做的,就是要讓Anne丟下外在評價系統,重新去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
有新體驗才能改變
舒俊琳說,其實,我們都聽到過“聽從內心的呼聲”、“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體驗,那么無論我們多么贊同這些觀念,都無法建立起新的內在評價系統來。要建立這樣的系統,就必須有一個新的體驗,只有活生生的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而再完美的理論說教如果沒有活生生的體驗做支持,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所以,他要Anne找出十幾個最容易實現的愿望,在實現這些愿望時,Anne會體驗到,“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是一件多么愜意、多么美好的事情,并自動建立起她的內在評價系統,并開始“成為自己”。
大學生生活規劃及目標設定
時間:2023-09-18 13:0:08大學生個人未來工作計劃范
時間:2023-09-15 14:0:45大學生個人未來職業生涯計
時間:2023-09-16 08:0:36大學生未來計劃與目標范文
時間:2023-09-17 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