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筑牢生態屏障,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級版
堅持生態立省戰略,深入實施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各領域,做好治山治水大文章,不斷促進“中華水塔”堅固又豐沛。
(一)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堅持以保護和恢復植被,自然修復與工程建設相結合,鞏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成果,全面實施二期工程,統籌推進草原、森林、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工程,穩步實施能源建設、技能培訓、生態監測等配套項目,著力發展生態型特色優勢產業,增加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協調聯動機制,確保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良好開局。
(二)扎實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啟動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湟水流域百萬畝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全面推進西寧、海東南北山綠化。加快青海湖流域及周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柴達木盆地和東部黃土高原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切實加強飲用水源地和湖泊保護,爭取將部分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范圍,帶動全省生態保護建設上臺階。
(三)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扎實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以西寧為重點,加強城市和重點城鎮大氣環境監測預警,在煤改氣、煙粉塵治理、黃標車淘汰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西寧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到65%以上。加快實施重點景區、交通沿線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推進湟水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和涉水企業廢水深度治理,爭取兩年內實現水質全年穩定達標。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強力推行余熱余壓利用、煙氣除塵等清潔生產技術,深化公共節能和社會節能,大力發展綠色建材、綠色能源和綠色交通,嚴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項目,確保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以上,全面完成減排任務。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動作為,先行先試,逐步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科學有序劃定生態紅線,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控制青南、環湖等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開展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價值評估,完善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和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提高省級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爭取把濕地、水資源納入生態補償范圍。積極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吸引民間和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建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核算體系。
五、辦好民生實事,合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級版
圍繞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今年繼續集中75%左右的財力,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力爭部分民生指標繼續保持領先,進一步凝聚民心、促進和諧。
著力辦好十項實事:一是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完善和落實促進創業就業政策措施,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和市場體系建設,實施大規模就業創業培訓工程,著力提升培訓層次和實效,繼續完善培訓機制和補貼制度,支持建設創業孵化基地。新安排6000名公開考錄招聘計劃,力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進一步提高困難群體、失地農民和化解產能過剩中企業下崗人員的就業率。二是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在增加就業、鼓勵創業的同時,繼續深化部分民生工程貨幣化改革,組織多種形式的勞務輸出,鼓勵支持城鄉居民增加財產性、經營性收入,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制度,規范調整機關事業單位津補貼等制度,多渠道實現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三是全力穩控物價。建立基本菜田紅線保護制度,加強菜籃子基地配套建設,實行露地蔬菜生產扶持政策,推動蔬菜基地向黃河流域拓展,開辟省外蔬菜生產基地,提高肉奶菜等供給能力。大力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支持新改建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新建100家平價商店,規范發展方便市民的早市晚市。強化市場監管,完善群眾義務價格監督員制度,依法打擊不法行為。加大政府補貼,做好主要物資儲備和市場投放,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聯動機制。努力實現價格調控目標。四是加快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完善“1+9+3”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活補助標準。繼續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基本完成中小學標準化建設,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加快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學前一年入園率達到80%以上。統籌實施特色普通高中、示范性中職和信息化建設規劃、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計劃,培訓中小學教師1.6萬名,新開工一批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加快建設青海師大新校區。組建青海開放大學和西寧、海東、海西3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進一步優化高校教育布局及學科設置,爭取對口援青省市在6州各幫扶一所中等職業學校。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政策。五是著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強各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扶持和促進中藏醫藥事業發展,培訓各類醫藥專業人才8700人。健全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實行省內就醫“一卡通”。出臺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和取消四年生育間隔政策。推動國家貧困地區營養改善和省級嬰幼兒營養項目覆蓋各縣。六是深入實施文化科技惠民工程。抓好黃南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喇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文化產業園區等建設。實施好省級“三館”、藏區廣播影視建設和全民健身工程,為400個行政村活動室配齊文化設備和器材。推進“西新”五期等工程,完成5.4萬套“戶戶通”設備安裝任務,提升州縣廣播電視制作能力和水平,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提高到97%和97.5%。深入開展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工地和“三下鄉”等系列活動,發揮好省科技館展教功能,服務社會、惠及民生。七是改善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把解決城鄉居民住房困難問題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實施城鎮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城鎮保障性住房11萬套,將進城農牧民、外來務工人員和新就業人員逐步納入住房保障范圍。建立完善“保障+市場”的城鎮雙軌住房供應體系,力爭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60億元。加大政府補助力度,支持改造農村危舊房2.5萬戶,繼續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群眾自主改善住房條件,安排獎勵性住房4萬戶。八是完善公平可持續的社保體系。遵循織好網、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的原則,穩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醫保籌資、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工傷失業保險等標準,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和動態管理機制。九是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健全社區養老模式,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創辦養老院和老年公寓,推動醫療護理、康復理療、保健養生等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新建城鄉老年服務設施370個,提高老年人體檢和高齡老人生活補助標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老年人和失獨家庭關愛服務體系。十是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公里、便民橋梁200座,全省鄉鎮公路通暢率提高到96%以上,客運班車實現全覆蓋。解決農牧區25萬人飲水安全、5萬人用電問題。發展普惠金融,以多種方式解決113個鄉鎮金融服務網點空白問題。改善民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將始終把民生問題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實處,讓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六、深化改革開放,創造更具活力的發展環境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展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行動之年,我們將把改革開放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在發展開放型經濟上邁出更大步伐。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大農牧區改革力度,完善耕地、草原、林地等承包經營制度,規范推進流轉。繼續完善水利管理體制和集體林權制度。加強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定位,探索分類監管模式,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逐步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修訂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目錄,努力消除各種壁壘,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深化價格改革,完善居民水電氣等階梯價格制度。
(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各級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把企業、市場和社會能辦好的事情交給企業、市場和社會,能下放到市州縣的事權下放到市州縣,建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兩年內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審批事項。推動省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規范高效運行,支持各市州和有條件的縣建設行政服務中心,加快電子化集中審批、一站式陽光辦公,推動工程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和礦業權出讓轉讓等全部進場交易。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啟動公務員分類改革。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
(三)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培育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新機制,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支持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優先考慮社會資本。制定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辦法。
(四)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群眾工作和有效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引導城市社區服務管理資源和模式向農村拓展,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完成全省村和社區自治組織換屆工作。深化“法治青!、“平安青!苯ㄔO,加強社區網格化、規范化治理,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構筑“群眾身邊的平安工程”。推進和諧寺院建設,促進法制教育和公共服務進寺院,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維護團結穩定大局。深化“雙擁”共建,加強國防教育動員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推動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格局。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建立安全生產責任追溯制度和責任保險制度。嚴格執行食品、藥品市場準入和退出的強制性標準,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五)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按照“五通”要求,建立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平臺,在商貿物流、文化旅游、人文交流、先進制造、現代農牧業、資源能源等領域開辟合作新局面,努力把我省打造成新絲綢之路的戰略基地和重要支點。利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營造的有利周邊環境,加快推進全方位區域經濟協作。做好與周邊省份跨區域發展規劃的銜接,加快建立交通運輸骨干網絡和經貿合作、生態環境保護等機制。依托環湖賽、青洽會、藏毯展、清食展等重要平臺,進一步擴大與國內外的經貿文化交流,推進與對口援青各方的密切合作,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著力加強產業鏈和輕工業招商,力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00億元。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擴大特色商品出口規模,加大關鍵設備進口力度,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13%。開辟更多的境外和國際航線,加快二類口岸和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努力實現“大通關”。
七、更好發揮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完成今年目標任務,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我們將全面加強治理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搶抓機遇、組織謀劃和推動落實的能力和水平,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基礎。
一是提升利用經濟手段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偨Y實踐中探索積累的好經驗,在著重用好財稅、信貸等經濟手段的同時,加強財政、金融政策與產業、投資、消費、土地、市場準入、節能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更好地發揮政策工具的綜合效應。增強財政保障能力。在力爭總財力持續增加的同時,進一步整合專項資金,盤活存量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創新投入管理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提高財政支持發展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績效。改革完善有關稅費制度,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范圍,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增強金融支撐能力。鼓勵金融機構盤活信貸存量,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結構調整和“三農”、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探索開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押貸款新產品。充分運用股權、債券、上市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在青金融機構穩步發展,推動青海銀行、農信社、省信用擔保集團創新提升。力爭貸款增幅繼續保持全國前列,社會融資規模持續擴大,構建更具競爭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務業。
二是提升運用法治理念推動依法行政的能力。以決策的法治化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加強對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健全集體決策、專家咨詢、公開聽證、合法性審查等制度,推進網絡問政,切實提高政府立法和政策制定的質量。堅持重要事項報告制度,更好地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和各社會團體的意見建議,積極接受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在目標考核中加大依法行政的權重,切實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公等問題,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能力。
三是提升依靠制度建設優化政務環境的能力。把政務環境建設視為發展的生命線,努力為群眾、企業和基層提供優質服務。強化“依法依規、特事特辦、優質服務”的理念,推行一線工作法、倒逼工作法、系統工作法和專業工作法,優化工作流程,促進行政服務提速增效。推動公務員培訓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嚴格實行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和治庸問責制,建立窗口單位服務質量評價回訪機制,全面打造“零缺陷”服務。
四是提升鍛造良好作風推動勤政廉政的能力。牢記“打鐵還需自身硬”,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價值取向,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和執行能力,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擔當,善于創新,努力在實干中破解難題。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著力抓好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要事難事。堅持把廉潔從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底線,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加大源頭治理和違法違紀案件查處力度,增強人民群眾對反腐敗的信心。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建設節約型機關,繼續保持“三公”經費零增長。深化專項治理,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讓政府在監督中履職,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各位代表,青海正處在科學發展、建設小康的關鍵時期。讓我們緊密同志為,,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只爭朝夕、奮發進取,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為創造全省各族人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奮斗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