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堅持不懈推進扶貧開發,實行精準扶貧,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40萬人。
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以路水電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貧困群眾“換窮貌”。加快行政村通暢公路建設,建制村瀝青(水泥)路通達率達到68%。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貧困村動力電覆蓋率達到80%。抓好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貧困地區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5%。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因地制宜建設“五小工程”。推動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大力培育富民主導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扶持發展富民產業,幫助貧困群眾“改窮業”。結合整村推進項目,實施縣鄉村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做大做強優勢種養業。培育和引進一批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化合作組織,建立健全利益連接機制,促進貧困農戶穩步增收。做精“農家樂”、“牧家樂”、“鄉村旅館”等品牌,力爭把鄉村旅游業打造成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加快易地扶貧搬遷步伐。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原則,把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結合起來,尊重群眾意愿,采取就近搬遷、跨區域安置、縣域內統一協調安置等多種模式,穩步推進移民搬遷工作。統籌推進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培育和發展后續致富產業,確保搬遷農民享受原有惠農政策和土地財產權益、近期生活有保障、長遠致富有門路。
實施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幫助貧困群眾“拔窮根”。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開展訂單培訓、委托培訓、創業培訓、示范性培訓和技能鑒定上門服務,增強就業創業能力。
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按照國家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和標準,對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做到底數清楚、扶持精準、動態管理。完善扶貧項目競爭立項機制,實行擇優立項、以獎代補。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開發金融產品,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利用國開行貸款,專項支持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扶貧項目建設。深入推進“雙聯”行動,強化“雙聯”單位扶貧職責,實行扶貧績效與政績考核掛鉤。拓展同國家定點幫扶單位、東西扶貧協作單位、國家五大行業協會、全國工商聯直屬商會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牢牢把握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和傳承文化的原則,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
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立足省情實際,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我省“十二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人口轉移、耕地保護等因素,高水平、高標準編制我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同時體現地域特色,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街區和傳統建筑、人文景觀、民族民俗的保護和利用,傳承歷史文化,提升城鎮文化內涵,強化對城市和縣城總體規劃的指導,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全面放開縣城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合理設置落戶門檻,尊重群眾意愿,有序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民進城落戶后保留其原有土地承包權。把推進城鎮化與育產業、促就業緊密結合,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關聯配套和集聚發展,打造特色農業強鎮、現代工業重鎮、商貿集散大鎮、文化旅游名鎮。在15個縣和30個基礎條件較好的建制鎮,開展統籌就醫、就學、養老、低保、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保障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
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科學劃分城鎮功能,合理布局城鎮功能區,統籌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公共設施,形成各功能區互為補充的良好空間結構。創新土地管理、使用機制,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城鎮建設用地效率。
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城鎮化建設投融資體系,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新開工建設一批供熱、供水、排水防澇項目。建設22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建設24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46%、縣城達到57%以上。
推進城鎮管理水平科學化。維護城鎮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按照規劃藍圖推進城鎮建設,嚴格執行各項建設標準和規范,確保建設質量和安全。加強民生和公共事務管理,為市民提供優良的就醫、就學、就業指導及科技文化信息等服務,創造安全和諧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把城鎮打造成安居樂業的家園。積極開展智慧城市試點工作。
五、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平臺,加快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立足文化資源優勢,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并重,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并重,堅持助推轉型跨越發展與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并重,扎實推進“1313”工程,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全面推進“一帶三區”建設。加強文物保護和大遺址保護。加快實施嘉峪關長城、夏河拉卜楞寺等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推進秦安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文化資源普查,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揮沿線城市群落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發揮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影視制作業、演藝業、出版業、發行業、廣告業等文化產業,推進以黃河文化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建設。以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民俗農耕文化展示、紅色旅游等產業為重點,推進以始祖文化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建設。以促進文化生態發展和保護文化形態多樣性為重點,加快文化產業綜合開發,建設以敦煌文化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啟動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
大力加強文化事業建設。以“鄉村舞臺”建設為重點,整合現有資源,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支持縣級城市數字影院、鄉鎮電子閱覽室設備補充、數字圖書館推廣等公共文化項目。抓好省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演藝劇場和市州級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重點公益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積極申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做好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我省整體申報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工作。促進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提升原創文化產品與作品的水平。
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文化集市”建設,培育勞動密集型文化產業,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文化與旅游、科技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培育支持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加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加快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著力搭建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產品交易平臺。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申辦第三屆國際文化產業大會暨第七屆甘肅省文博會,抓好已簽約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地實施,文化產業投資額超過25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30%以上。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為民辦實事。按照普惠制和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集中力量辦好10項23件實事:(1)實施城鄉居民職業技能培訓工程;扶持1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2)提高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省級補助標準;城鄉低保標準提高15%;農村五保省級補助標準由年人均2000元提高到2510元;為所有特別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建成100個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00個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0萬戶;新建公共租賃住房8.48萬套;實施棚戶區改造7.95萬戶;實施墾區危房改造5900戶。(4)在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改造建設316所鄉鎮幼兒園。(5)新建改建2000個標準化村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由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6)新建100個鄉鎮及社區文化體育健身中心。(7)解決18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建設農村公路通暢工程,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1萬公里。(8)實施80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項目;實施貧困人口易地搬遷計劃;實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9)建設100個縣鄉農貿市場;實施縣城以上零售藥店便民電子查詢工程。(10)建設全省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需要說明的是,省政府每年都堅持為民辦一批實事,對已經制度化、經;模D為正常工作,并納入財政預算,不再列入辦實事項目,但仍繼續實施。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繼續落實城鄉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求職補貼制度,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和中小微企業、非公單位就業,年底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深入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建成21個創業示范園區和創業孵化基地,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就業創業能力。重點做好失業人員、復轉軍人、困難家庭和殘疾人就業幫扶工作,做好隨軍家屬就業安置!
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新增城鎮就業40萬人以上。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00萬人以上,創勞務收入770億元以上。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穩定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推進各類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調整提高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待遇。推進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開展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工作,提高報銷比例。爭取全面推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
辦好群眾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辦好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標準化建設,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創建省級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校。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蘭州新區職教園區建設。繼續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著力加強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突出高校辦學特色。加強民族教育、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積極籌建甘肅省新的醫學本科院校。
提高衛生服務水平。實施200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項目,改擴建9個縣級醫院,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重視緊缺人才培養引進工作。加強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點示范省建設,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實施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提升工程。健全基層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和補償機制。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深入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示范區建設,落實出生缺陷綜合防控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重點支持氣象、水文、地震、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提高暴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水平。加強專業和社會救援隊伍、村級自然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提高應急管理和預防水平,提升快速反應處置能力。加強地質災害基礎調查評價,實施一批重大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完成60座。2)型病險水庫、33座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推進江河主要支流、重點中小河流和山洪溝道治理。做好受災群眾的救濟和安置工作。有序推進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8月底前基本完成小學、幼兒園恢復重建,年底前完成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和中學、鄉村衛生院(室)等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使災區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全面恢復。
統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完成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登記工作。廣泛開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辦好第十三屆省運會。開展適齡孤兒職業技能培訓和孤殘兒童醫療康復工作。健全殘疾人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工作。加強國防教育、“雙擁”共建和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工作。推進外事、僑務、測繪、參事、文史、社會科學、檔案管理、地方志、紅十字和慈善等事業發展。
創新和完善社會治理。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重大事項公示聽證制度和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強信訪工作,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廢除勞動教養制度。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關愛服務體系。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提高與人民群眾網上互動交流的能力。加強物價調控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嚴格監管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推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督促企業履行主體責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推進平安甘肅建設,充實城市和農村社區警力,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七、以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為平臺,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