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總體形勢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國經濟雖然進入了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階段,不穩定不確定不可持續因素依然較多,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卻沒有改變。我省經濟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仍處于工業化加速的上升通道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一批重大項目顯著提升了發展保障能力,西咸新區已被列為國家級新區,三大區域都處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的臨界點,全省經濟運行在快速增長區間的基礎依然牢固。特別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戰略部署,又給陜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保持下去。
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0%和1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和12%,CPI漲幅控制在4%以內,單位GDP能耗下降3.3%,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0.5%、1.5%、2%和6%。確定上述目標特別是經濟增長目標的主要考慮是,我省近年來經濟增長一直高出全國3-4個百分點,今年預期增長目標按高出3.5個百分點安排,既順應了陜西經濟較快增長的趨勢,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也有利于把工作重心調整到優化結構上;既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滿足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須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及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的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抓住機遇,自我加壓,穩中有為,提質增效,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在深化改革中創新發展,在擴大內需中推進開放,在改善民生中促進和諧,全力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省人民。
三、的主要工作任務
(一)抓住支撐增長關鍵環節,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繼續抓好工業穩產促銷保市場工作。集中抓好500個新增產能項目的服務協調工作,幫助重點行業和企業擴大銷售,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3%。建立榆林煤炭外運綠色通道,促進發電企業與用戶直接交易。落實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擴大省內配套。引導省內項目建設單位與建材、冶金企業對接,加快光伏電站建設,支持省內汽車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促進相關產品銷售。
在優化結構基礎上保持投資快速增長。全面落實重點項目推進辦法,建立投資管理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激發民間和外商投資活力,引導資金更多投向結構調整、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等領域,全年完成投資1.97萬億元,增長25%左右。爭取大西客專、咸陽至旬邑高速、西安地鐵2號線南段、漢中機場、王圪堵和南溝門水庫等項目建成投用,加快西成客專、蒙西至華中運煤專線、西安北至機場城際鐵路、西安地鐵3號線、沿黃河公路、延安新機場、750千伏電網和引漢濟渭、東莊水庫、黃河引水等項目建設步伐。
采取綜合措施擴大消費需求。加快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確保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大力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努力保持物價基本穩定,搞好生活必需品儲備,適時啟動價格補貼聯動機制。精心組織各種消費促進活動,嚴格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大力培育文化、休閑、健康、養老、信用等消費業態。以西安增設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展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以及4G網絡運營為契機,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各類網絡服務商創新發展互聯網內容產業,促進電子商務和信息消費大發展。全年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左右。
(二)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生產提質增效。進一步強化米袋子、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從數量和質量上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重新確定30個糧食主產縣、20個旱作高產縣,啟動10個整鎮連片現代糧食基地建設。新修基本農田5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80萬畝,完成陜北治溝造地10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500萬畝以上,總產超過1150萬噸。加快建設國家級果品批發市場,制定果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整縣推進果業轉型升級。以完善良種繁育體系為抓手,建好陜北8個肉羊重點縣、渭北10個肉牛重點縣、陜南10個生豬重點縣和關中10個奶山羊重點縣。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茶葉和紅棗、核桃等干雜果產業。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升現有220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的功能,新建80個省級園區。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重點扶持10個龍頭企業、100個高級示范合作社、1000個專業化農場、10000名職業農民。通過理順體制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擴大規模和提高附加值。充分發揮楊凌示范區的作用,統籌農業科技資源,構建以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為主體,經營性服務組織為補充,專業指導、大戶生產、大社服務的一主多元現代農業服務格局。
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建立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集中推進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增強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分類有序做好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積極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途徑。
(三)以培育新支柱產業為重點,著力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
統籌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和新支柱產業加速成長。鞏固提升能源化工產業支柱地位,加快培育壯大新的支柱產業,形成多點支撐、多元帶動新格局。加大地質找礦力度,以煤制油、煤制烯烴為主要轉化方向,加快中煤榆橫烯烴、陜煤蒲城煤制烯烴示范等項目建設,構建從煤油氣開采到精細化工的完整產業鏈。按照抓整車、強配套思路發展重型卡車、新能源汽車、變速箱等產品,促進陜汽20萬輛重卡和比亞迪70萬輛、吉利20萬輛整車項目加快建設,吸引現代汽車、三星SDI新能源電池等項目落戶,盡快擴大汽車產業規模。依托存儲芯片制造促進電子級硅材料、半導體封裝測試、智能終端制造等全面發展,加快建設灃西新城云計算與大數據中心等骨干項目,形成門類齊全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積極跟進大型運輸機研制生產,深度參與新舟700飛機項目,建設無人機產業園,發展航空及其配套產業。構建新材料產業鏈,重點抓鈦合金、鋁鎂合金和鉬金屬深加工項目,支持省內企業參與航空航天、裝備制造和汽車零部件開發。以強生供應鏈基地建設為契機,促進生物醫藥產業聚集發展。
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挖掘人文底蘊,創新體制機制,積極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加快實施30個重大文化項目,力爭文化產業增長25%以上。打造高水平文化資產運營和投融資平臺,將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擴增到10億元。加快建設西安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印刷包裝產業基地和廣告產業園,支持西影集團和陜文投集團融合發展。促進文化與創意、旅游、信息、科技、金融等產業相互融合,引導出版、影視、演藝、動漫等產業互動發展。制定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重點發展物流、會展、金融、服務外包、高技術服務等產業,抓好100個重大項目,培育100戶大型服務企業,推進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和標準化試點,組建煤炭、建材、醫藥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中心。
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淘汰落后產能。繼續實施千億百項技改工程,加快有色、紡織、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的改造,以做大做強為目標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出臺能源消費總量實施方案,強化新上項目的環保標準硬約束,繼續建好循環經濟園區,堅決淘汰未達標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高污染企業。全年淘汰落后產能497萬噸、2000萬米、125萬重量箱。
圍繞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省份為契機,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根據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對關鍵技術的需求,實施企業聯合重大專項。繼續開展省屬國有企業研發投入量化考核,強化中試基地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年內實現10個優勢主導產業中試項目省內轉移轉化。探索由市場決定的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機制,支持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啟動建設省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推動科技型企業加快發展。加快特色科技產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建設,支持西安高新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搞好灃東新城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省統籌科技資源中心的作用,促進多種形式的科技咨詢服務加快發展。
(四)堅持以人的原則,努力提高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
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開縣城和建制鎮戶籍限制,有序放開地級市城區落戶限制,合理確定西安城區落戶條件,消除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盲點,完善全省統一的“居住證”制度。繼續做好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工作,年內轉移90萬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鼓勵農民工及早在城鎮參保并連續參保。實行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同等的保障房分配制度,在農民工集中的園區配套建設公租房,鼓勵農民工數量較多的企業興建集體宿舍。逐步將農民工子女納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和普惠性學前教育、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范圍,完善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參加中考和高考政策。理順各級政府的財政分配關系,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逐步以常住人口為重要因素安排省級財政轉移支付。
按照優化布局和形態的要求完善城鎮體系。堅持“建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的思路,推進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科學布局、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制定實施全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以大西安,寶雞、榆林、漢中、渭南為增長極,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沿線為橫軸,包茂高速沿線為縱軸,陜北長城沿線和陜南十天高速沿線為兩帶,京昆、福銀、滬陜高速沿線為走廊,構建“一核、兩軸兩帶、三走廊、四極”的城鎮空間架構。抓住西咸新區成為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全面加快省市共建大西安步伐,積極推進關中城市群建設。支持寶雞、渭南、漢中提升承載能力,支持延安統籌城鄉發展和搞好新城建設,支持榆林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開展土地利用試點,支持銅川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支持安康、商洛合理引導人口向外圍組團轉移,支持楊凌建設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建好43個重點縣城、3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吸引農村居民就地城鎮化。加強對古村落的保護,啟動21個整鎮連片綜合整治試點,加快建設1000個標準化新型農村社區。依托縣域工業集中區,加快發展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進一步促進產城互動。
全面提升城鎮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加強宏觀管理和規劃引導,合理劃定城市邊界,把集約節約用地貫穿于城鎮化全過程。選擇部分縣進行經濟社會、城市和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城投公司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引導開發性金融機構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抓住國家加強中西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加快建設城際交通、交通綜合配套設施、地下綜合管廊和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盡快啟動一批縣城國道改線項目。嚴格工程質量管理,切實加強對建設全過程的監管。創新城市管理機制,依托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統一平臺,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著力解決社區服務資源不足、違法拆遷和大城市交通擁堵等突出問題。嚴格執行全省建筑保護條例,深入開展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態城市創建活動,讓城市延續歷史、融入自然,使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五)按照;究沙掷m的要求,進一步改善民生
把就業再就業作為首要任務。以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為重點促進就業,繼續做好基層醫療機構定向招聘本科畢業生工作,制定支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與創業貼息結合政策,新增小額貸款50億元。加強就業失業信息監測、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工作,嚴格勞動合同制管理,強化勞動保障執法和調解仲裁。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25萬人,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80%。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托底政策的有效性,逐步建立兼顧各類人員保障待遇調整機制,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進社會保障由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推進城鄉最低社會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制定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措施,加強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做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工作,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加快市縣兒童福利機構建設。
深入推進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統籌安排搬遷工程與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在完成住房建設任務基礎上,加大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力度。全年陜南搬遷6萬戶、22.8萬人,陜北搬遷1.6萬戶、6萬人,秦嶺北麓和渭北旱塬搬遷8300戶、3.3萬人,延安災后重建和避災搬遷4萬戶、14萬人。全省100萬人口實現脫貧。
著力解決困難群體的住房難題。全年實施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45.51萬套(戶),其中保障性住房21.86萬套,棚戶區改造21.15萬戶,基本建成31萬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2.5萬戶。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推進廉租房與公共租賃住房并軌,切實保證建設質量,堅決做到分配公開公平公正,讓更多困難群眾盡早搬進新房。
積極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啟動第二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以增加數量、提高質量、科學布局為著力點加強縣城以上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推行大學區制改革,試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建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緩解擇校熱,遏制亂收費。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開展省屬高校校長任期目標責任考核試點,強化辦學特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實現蛋奶工程與營養改善計劃在所有縣區并軌運行。
切實強化醫療衛生服務保障能力。整合服務資源,加大政府投入,選擇一市10縣圍繞衛生管理、公共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保障六個方面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在延安、寶雞組建醫療集團和醫療聯合體,完善分級診療模式。繼續實施“三萬”工程,提升縣鄉村中醫藥服務能力,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在完善藥品“三統一”基礎上,在市以上醫療單位推行并建立醫療單位藥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將城鎮居民和新農合人均政府補助標準從300元提高到350元。
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抓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和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陜西大劇院、陜西文化藝術中心等標志性工程,加強縣級公共體育場館、數字影院和鄉鎮文化站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完善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做好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工作。繼續推動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加強文化遺產、歷史文物和革命遺址保護。大力支持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廣泛開展群眾文化和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啟動第二批政府購買公共演出服務工作。辦好第27屆世佛聯大會和第15屆省運會、第七屆省藝術節,積極籌備第11屆中國藝術節。
努力做好安全生產、平安生活各項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著力推進政府監管網格化、企業管理精細化、行業直管專業化,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構筑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密防范、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和恐怖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繼續推行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工作,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及時有效化解矛盾。大力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加強民族宗教工作,探索建立新型社區治理體制。
(六)圍繞美麗陜西的目標,全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大力實施“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生態等手段,抓住“壓煤、抑塵、控車、禁燃”等環節嚴控大氣污染源,確保五年行動計劃總體目標和年度任務如期完成。積極推進“氣化陜西”二期和“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在西安100公里范圍內加快無煤化進程。對30萬千瓦以上燃煤發電機組全部進行脫硝改造,改造、淘汰一批污染大戶。強化對工地和道路揚塵的日常監管,通過落實縣鄉政府職責禁止野外秸稈和垃圾焚燒。加大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加速淘汰黃標車,在西安、寶雞等5市開展使用甲醇汽車試點。
深入推進“一河兩江”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按照渭河水質三年達標的要求倒排工期,全面加快污染治理項目建設進度,重點推進西安、咸陽幾個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突出抓好皂氵河等支流的治理,強化對沿線化工、造紙企業的日常監管,堅持渭河斷面監測月考核、季評比和定期公布制度。盡快制定漢、丹江流域水質保護方案,把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納入規范化軌道。切實解決各縣污水處理廠正常運營問題,不斷提高污水處理企業的綜合效益。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施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北高原大綠化、陜南山地森林化生態建設,加大對森林、湖泊、濕地、水源地的保護力度,積極開展秦嶺北麓治理,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和三北防護林五期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加快推進黃河大荔雨林控導工程,論證實施昆明池和鹵陽湖濕地保護項目,搞好煤炭采空區、塌陷區和尾礦庫的綜合整治,加強土壤、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的污染防治。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為目標,搞好43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區建設,著力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全年造林4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0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6500平方公里、保護恢復濕地110萬畝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