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基本路徑,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積極推進先抽后采。發展綠色交通,加快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全面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加快推進省級低碳市縣試點和園區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社區試點。加強碳匯體系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繼續開展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基礎研究,提高工業碳匯能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目標分解制度,研究制定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機制和支撐體系。積極爭取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落戶山西。
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資源綜合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的現代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推動各類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以產業集聚和共享基礎設施為紐帶,促進企業、產業間的循環鏈接,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加快構建循環型社會。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提高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廢棄物處理方式由無害化處理為主向資源化利用為主轉變。推動朔州國家級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和國家級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建設。積極開展循環經濟重點領域試點示范創建工作,在企業、園區和區域層面建立一批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提升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三)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堅持節約優先,強化全過程管理,提升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堅決打擊私挖濫采,運用先進技術對傳統開采方法進行改造,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提高資源回收水平。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強化單位產品能耗標準、綠色建筑標準等約束。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劃,在重點耗能行業全面推行能效對標,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和產業轉型升級。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用好用足黃河水,限制開采地下水,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積極爭取國家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社會風尚。
(四)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將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作為地方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制定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制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提升和優化環境治理體系。提高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全過程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推進重點行業污染物減排,嚴格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持續推進清潔生產。以霧霾治理為重點,加強細顆粒物監測和區域聯防聯控,加快市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推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預防重污染天氣。加強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強飲用水源地和巖溶大泉泉域保護,保障水源地安全。實施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加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力度,減少城市黑臭水體和工礦區、農村黑臭水體。強化土壤污染治理,實施工礦廢棄地綜合整治和復墾利用。推進以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處理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整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全面推進采煤沉陷區、采空區、水土流失區、煤矸石山的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重點工程,有序推進采礦破壞村莊避讓搬遷工作。
(五)構筑生態安全屏障。推進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五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加強沿黃地區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加強濕地保護。啟動實施黃河古賢、磧口水利樞紐建設。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地區,及時采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加快推進林業“六大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碳匯蓄積量。嚴禁非法侵占林地和移植天然大樹進城。搞好國營林場改制。創新產權模式,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植樹造林。
六、推進開放發展,著力培育合作共贏新優勢
以構建開放型經濟為引領,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等重大歷史機遇,在融入國家戰略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強化區域合作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創新對外開放體制環境。完善對外開放政策,最大限度放寬投資準入限制,加大招商引資和產業升級對接力度。大力推行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服務業開放和事中事后監管方面可復制的改革試點經驗。推行普遍備案、有限核準的外資管理制度,切實推進投資便利化。全面推進通關無紙化改革,積極融入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進一步加強與沿海沿邊省份、中部五省口岸通關大合作,構建快速高效的立體通關體系。依托山西科技創新城,構建“引進來”和“走出去”良性互動的科技信息綜合平臺。推進政務平臺建設,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打造透明高效政務環境。加快營造開放透明的法律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穩定有序的經營環境,在全社會形成親商、安商、容商、富商良好環境氛圍。
(二)加快開發區建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綠色生態、區域平衡的開發區和各類產業集聚區發展格局。按照產業高效、低碳、生態、循環發展要求,把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成為品牌示范園區。支持太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拓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爭取將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鼓勵符合條件的產業集聚園區規范整合,爭取升級為省級開發區。逐步建立開發區與所在區縣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提升開放型經濟承載能力。深化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開發區市場化發展體制。鼓勵開發區積極參與區域合作,“走出去”與省外園區建立合作聯盟。加快發展“飛地經濟”,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對接協調機制和服務促進體系,承接產業轉移。
(三)加快各類開放平臺建設。加快建設產業園區承載平臺,推進產業集聚,打造集約利用土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示范區和發展開放型經濟、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加強口岸、保稅區、電子商務等功能性開放平臺建設,推進全方位、立體式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化會展平臺,構建多元會展合作交流體系,形成我省外向型經濟新業態。推進外事資源集合平臺建設,創新國際友城交流合作模式,建立國際交流合作聯動機制,發揮外事資源對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集合作用。
(四)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施精準化招商、積極推動股權招商、大力開展主題招商。切實發揮商會和各類組織積極作用,吸引企業家來晉投資創業。加強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和區域性金融機構合作,努力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持,有效利用各類國外優惠貸款和智力資源。
(五)加強以煤會友。充分發揮我省煤炭資源和煤、煤化工、煤機裝備等優勢和市場潛力,推進建設全球低碳創新基地,千方百計提高我省作為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加強同世界煤炭大國的主要產煤省州、國際友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多領域互利共贏務實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響的低碳發展高峰論壇,建立專門機構,籌建永久會址,調動社會化力量,實行市場化運營,把論壇辦成低碳新理念的傳播平臺、新成果的展示平臺、新技術的交易平臺和交朋會友的聯系平臺。
(六)加快提升外貿核心競爭力。完善對外貿易布局,創新外貿發展模式,加強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大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平臺),提升報關、報檢、外匯、物流、退稅和融資等綜合服務能力。鞏固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的外貿競爭新優勢。積極推動“互聯網+外貿”模式,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等新型貿易方式。推進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建設。探索加工貿易垂直整合方法,打造“多頭在內、一頭在外”“整機+配套”的內陸加工貿易發展新模式。
(七)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期,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深化我省與沿線國家產業、產能合作,以“萬里茶道”聯合申遺為依托,加強與俄羅斯、蒙古等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晉商與“萬里茶道”國際影響力。積極打造“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推動品牌產品和優勢產業“走出去”。完善“走出去”服務支持體系,支持上下游關聯產業企業聯合“走出去”,在境外建立原料開采加工基地和裝備制造基地。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道路、橋梁、港口、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對外工程承包龍頭帶動作用,推動“組團式”走出去發展,帶動技術、服務、勞務和成套設備出口。積極推動境外園區建設,依托晉非經貿合作區大力拓展非洲市場,深化與東盟國家產能合作,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及海外友好省州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
(八)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自覺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完善能源輸送網絡,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的清潔能源生產供應基地。積極推動民航業融入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戰略,實現省內機場與京津冀三地機場的統一運營、統一管理。全方位推動航空口岸對外開放,發展通用航空,完善口岸功能,發揮口岸效應。積極承接京津冀地區新材料、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等疏解產業,加強“研發創新—創新成果產業化合作”。發揮我省優勢,推進晉北地區鮮活農產品、特色小雜糧進入京津市場,實現與京津冀地區旅游資源共享。深度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推動省內企業參與環渤海地區港口建設,打造產品快速出海通道。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擴大與相關地區交流合作,加大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招商及產業承接力度。
(九)全面深化與周邊區域合作。落實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強化與中部省份協同發展。深化中原經濟區合作,加快跨省戰略大通道建設,打造我省運城、晉城、長治等南部地區面向中原經濟區,連接華東、華南物流通道,把晉東南地區打造成為“煤、電、氣、化”綜合能源產業基地和新型現代制造業基地。加快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建立“三省四市”省級協調機制,合力打造全國省際交界地區協作發展試驗區。建立更加緊密的沿黃經濟協作區戰略合作關系,推動“黃河幾字灣”區域集群化發展。有效發揮黃河九省旅游聯盟作用,打造國際知名旅游品牌。加快推進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建設,力爭進入國家區域合作戰略體系。
七、推進共享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富民與強省統一,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切實做好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養老、扶貧等民生工作,使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食品安全、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健身、環境保護、氣象防災減災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項目投資、運營和管理,提高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與效率。
(二)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實施設施提升工程、城市安居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和環境提質工程,不斷加大城市管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租賃住房供給能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和園林綠化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力度,強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快宜居示范工程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把脫貧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創新脫貧開發工作機制,增強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實現全省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和貧困類型施策,努力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以呂梁、太行兩大集中連片貧困區為重點,繼續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促進形成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大合力。全面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落實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各項產業政策。加大財政綜合扶貧投入力度,以縣為單位加強資金統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創新金融扶貧機制,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支持力度,實現金融機構空白鄉(鎮)的金融服務全覆蓋。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努力解決空心村問題,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黨委和政府,要逐級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實行最嚴格的考核督查問責,確保中央和省委制定的脫貧攻堅政策落地見效。
(四)提升教育水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切實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重視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完善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制度。加快推進特殊教育發展。率先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深度融合。開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圍繞山西產業鏈建設若干國內一流學科群,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繼續教育,暢通終身教育通道。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健全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五)促進就業創業。制定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聯動發展。著力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和就業促進計劃,統籌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口和傳統產業轉型中分流的富余人員、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工作。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提升農民素質,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建立完善促進就業創業資金投入長效機制,建立政府投資、招商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新增就業崗位預估和考核制度,加強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落實和資金投入績效考核。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全省開展創業型城市創建活動。
(六)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拓寬城鎮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增收工作。以非公有制企業、中小微企業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治理欠薪工作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適時適度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完善省屬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深化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和工資制度改革。建立保障和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增長的長效機制,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七)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設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完善并軌后的城鄉居民養老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建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一體化制度,建立健全功能完備的失業保險制度,健全預防、補償和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構建一體化社會保險體系。大力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發展兒童福利事業,實現市縣兒童福利機構全覆蓋。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加快殘疾人福利事業發展。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因災因病致貧人員救助以及醫療、就業、教育、住房、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在內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殯葬服務體系。
(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繼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逐步構建科學、有序、便捷分級診療格局。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繼續實施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落實預防為主方針,推進重大疾病防治戰略,以健康城市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綜合防控。加強婦幼健康服務網絡建設。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醫療衛生資源下沉,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堅持公立醫院公益屬性,完善科學補償機制,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鼓勵社會辦醫,逐步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會辦醫體系。加強殘疾預防,加大對殘疾人的康復救助力度。
(九)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居民健康素養,優化人口結構與分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健全特殊困難計劃生育家庭的關懷扶助體系。提高家庭發展能力。全面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醫養融合。進一步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和優待政策法規,加大對生活困難老人救助力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八、推進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廉潔促進發展,發展必須廉潔,扎實推進“六權治本”,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培育廉潔發展的社會氛圍,持續加強安全生產,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促進廉潔安全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著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高壓態勢。反腐倡廉建設永遠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以最堅決的態度減少腐敗存量、以最果斷的措施遏制腐敗增量,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堅決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9月1日以后,仍然頂風違紀、不收斂、不收手的,堅決嚴肅查處,決不姑息。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堅持不懈狠剎“四風”,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打黑除惡”斗爭要與反腐敗斗爭同步推進,加大依法打擊、從重懲處力度,堅決打擊黑惡勢力。持續凈化政治生態,堅決實現弊革風清,營造良好從政環境。
(二)深入推進“六權治本”。穩妥有序擴大“六權治本”覆蓋面,以“二清單、兩平臺、兩張圖、一監督”為載體,抓住關鍵、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加快在省、市、縣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全面實施“六權治本”,從源頭上把制度“籠子”織密編牢,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長效機制。在繼續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權力運行流程圖、風險防控圖基礎上,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快市、縣兩級政府部門開展清理行政職權和編制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工作,加強對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的動態管理。按照“全面覆蓋、全程到位、制度束權”要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建成和完善政務服務平臺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加大專門機構監督,落實人大政協監督,強化人民群眾監督,正確發揮輿論監督。堅持簡單明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推動農村議事決策機制創新,圍繞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和民生改善,推動“六權治本”向鄉、村兩級延伸,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三)創新推動廉潔發展體制機制。把改革作為推動廉潔發展重要動力,厘清市場與政府權力邊界,建立健全防貪腐促廉潔工作機制,暢通群眾知情、參與、表達、監督渠道,營造公平公正經濟發展環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政府監管水平,形成廉潔發展的制度保障。提高領導干部推動廉潔發展主動性和自覺性,帶頭廉潔自律,帶頭廉潔用權。
(四)營造廉潔發展社會環境。充分挖掘、繼承和弘揚我省優秀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和紅色文化,廣泛宣傳廉潔發展典型。凈化政治生態,加大正風肅紀力度,緊盯“四風”新形式、新動向,始終保持狠剎“四風”高壓態勢,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引導黨員干部自覺遵守廉潔自律準則,嚴守紀律底線,正確看待和處理公與私、廉與腐、儉與奢、苦與樂的關系,提高自律意識,保持廉潔本色,以優良黨風促政風、帶民風。重塑政商關系,堅決鏟除權力干預市場、“官商勾結”土壤,斬斷“權錢交易”利益鏈條,重塑商業倫理、重育商業文化,構建交往有道、相敬如賓、公私分明、清正廉潔的政商關系。倡導廉潔文明新風尚,弘揚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文化傳統,革除鋪張浪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社會陋習,促進社會風氣不斷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