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這兩份文件,可以知道既有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又有具體方案,令人驚喜。而更大的驚喜還在于,本次公車改革所做的“加減法”。
所謂“加法”,一是指公車改革第一次由零散的地方試點躍升為全國大政,全國范圍公車改革也就首次有了“行動綱領”;二是指公車改革第一次把事業單位、國企納入,改革更徹底。
而相對于“加法”,此次公車改革方案所做的“減法”更引人注目:
比如減少公車。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公務用車實物供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這意味著除了省部級官員專車及執法執勤車等,包括廳局級及以下官員專車在內的一般公務用車未來都將取消。如此“減法”之后,全國至少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臺公車不再姓“公”。而公車減少的同時,必將帶來司勤人員的大減。
比如降低車補。此前地方改革樣本表明,用車補推進公車改革的方式行之有效,但一些地方動輒每月三五千元乃至七八千元的車補,卻被質疑為變相加薪。如今改革方案明確“中央和國家機關司局級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每人每月8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補貼標準不得高于上述標準的130%”,既是給車補標準予以量化,更是對地方試點中虛高車補做“減法”。
比如減少行政開支。此前對公車的詬病,既有“屁股底下一棟樓”的形象比喻,更有公車年耗3000億元的數據指證,而隨著此次改革推進,公車減少、車補降低,行政開支有望大幅減少。新華社昨日就稱,車改到位后每年有望節省1500億元以上。
網絡上一個較熱的詞是“斷崖式陡降”,指的是副部級官員趙智勇連降7級成科員、副部級官員張田欣連降4級成副處級。但現在看來,相對于官員級別變化的“斷崖式陡降”,公車改革的“斷崖式陡減”更將被公眾熱捧。
中國公車改革試點已推行近20年,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公車數量和購置費用不減反增。其原因很多,但也與操作層面的“加減法”做得不好息息相關。如今國家層面公車改革方案的“加減法”既是方向,又是方法和標準,中國公車改革值得期待。
當然,公車改革一直久推不進,很大問題出在利益攸關者的巨大阻力及執行不力。此次“加”得徹底、“減”得堅決的公車改革方案,自然會讓利益攸關者大失所望。如何將“加減法”落實、執行到位,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還需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