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采用被人摒棄的“老套”管理方法:控制管理成本,緊縮開支,下面跟一起來了解一下!
谷歌最近的新聞不是和產品有關,也不是又收購了哪家炫酷的科技公司,而是終于在某種程度上跟華爾街達成了和解。7月14日,谷歌的市值大漲455億美元。這次暴漲的背后,并非是因為市場對谷歌未來走勢的看好,而是因為谷歌終于開始像一家正常的公司那樣,利用被人摒棄的老套管理方法,控制管理成本,緊縮開支。
十年前,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那句“Google 不是一家常規的公司,我們也不想變成這樣的公司”,基本只能成為那些盲目追求新式管理理論的人們的墓志銘了。
從藐視華爾街,到主動跟華爾街和解,谷歌的頓悟用了長達一年的時間。根據《赫芬頓郵報》上的一篇報道,投資人們在去年就開始勸說谷歌修正自己過于自由化的開支習慣。理由很簡單,谷歌的自由化并沒有為其帶來顯著的產品效應。如果不是Youtube在獨撐廣告收入的大局,谷歌很可能會越來越糟糕。
2011和,是谷歌產品死亡率最高的階段,加之沒能阻擊Facebook,施密特主動離職。佩奇上臺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收縮陣線,關閉大量正在開發中的項目。這個只要有好點子,永不差錢的新興科技公司,開始進入常規化運營的軌道。
被中國的企業家們無限神往的“20%工程師時間”、“Okrs”早已在谷歌內部被摒棄。如果工程師的項目不能帶來業績上的表現,就會被拿下。新的項目必須要報批,業績是當前谷歌最為看重的。
更重要的是,谷歌開始趨向于蘋果,在盡量淡化點狀創新的思維,著重于集中力量干大事。這件大事就是X實驗室項目,里面有對于人類未來的種種想象。
事實上,谷歌的這種管理模式轉變在幾年前就開始了,但對于當下的國內環境來說,開放組織系統理念正在大行其道,人們會主動對谷歌的新變化視而不見,反而還在拿“20%工程師時間”來為自己打氣。但商業競爭終究是效率競爭,即使是在互聯網時代,盈利模式不斷出新,粘住用戶比粘住利潤更加可靠。但是,粘住用戶同樣是講求效率的,組織內部的行動力分散勢必映射到產品的細節之中。
我們現在可能要站在這個時代的對面,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科斯定律真的過時了嗎?
美國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院長威廉·博爾丁(WilliamBoulding)將系統分為了九個層級,級別越高復雜程度也就越高。其中第三層和第四層分別代表自調系統和開放系統,這兩種系統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企業系統。處于最低層級的是靜態原子式系統和時鐘系統,最高級的則是超驗系統。作為系統的組織,并非要追求單一目標形態,這跟組織的規模、所處行業,在價值鏈條中的地位、資本儲備以及企業家的個人意志都有很大關系。
對于單一組織來說,確實存在形態進化。但是,社會生態角度來說,低級與高級并存也是現實。
在最常見的兩類系統中,自調系統來源于機械控制原理。在系統中先行設定調節目標,組織中的各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來完成目標。這是一個封閉系統,自我調節的前提是目標的設定。這種系統在汽車廠商的業務體系中比較常見。
開放系統理論的視野更加開闊。在這個系統內,子系統可以獨立存在,系統之間是一種松散的偶聯關系。
在大的系統之中,存在每一個獨立的系統。組織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獨立系統連接起來,組成生態圈。
需要注意到的是,認識開放系統的前提是如何界定自己企業的角色,以及如何界定系統的邊界。傳統的商業模式往往將企業作為系統的中心,就好像地心論一樣。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平臺之中每個系統的獨立屬性,就決定了組織一定是出于環境之中。
我們在新的組織理論中,依然要提出“層級”的理念。不同的是,這里的“層級”并非權力和地位下的等級,而是指一種分層聚集的機制。美國的聯邦政體制度恐怕是最好的說明。
所謂開放組織,不是指注冊機構內是松散的。美國著名的組織理論學者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提出,開放組織的重點是系統之間的偶聯關系重要于系統內的偶聯關系。極端一些,它甚至可以是一群封閉系統的集合。
決定一個系統是否開放的標準是,“論域中有多少內容劃歸為系統,有多少內容劃歸為環境。只要把環境和系統中交換的那一部分劃歸為系統,那它就封閉的了。”
封閉和開放是相對而言,因為環境是一個可以被縮放的概念。比如恒溫器這個裝置。當將裝置本身作為系統來看的時候,由于它和人并沒有發生關系,也就是個封閉系統。如果將其和人,以及其他硬件設備一起連接的話,它所構造的就是一個開放系統。
所以,打造開放系統的真諦在于,如何基于對效率的追求抬高自己的視角。谷歌的管理回歸到正常軌道了,顯然是之前是視角過高,而忽略了效率。這一點,尤其需要引起中國企業家們的注意。
銷售員工手冊和規章制度模
時間:2023-09-14 11:0:57房地產企業員工手冊范本
時間:2023-09-13 17:0:16建筑企業員工管理手冊范本
時間:2023-09-15 01:0:59公司辦公室績效考核管理辦法
時間:2023-09-19 1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