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十大經濟新聞
1、國務院發文終結養老金雙軌制
1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宣告了養老金雙軌制的終結!稕Q定》指出,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8%,由單位代扣。按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
2、“互聯網+”激活中國經濟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此后,國務院還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3、《中國制造2025》劃定升級路線圖
李克強總理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國務院5月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成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并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9月29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十大領域以及23個重點發展方向。
4、A股市場巨幅震蕩
滬指自6月12日最高5178.19點下滑至8月26日最低2850.71點,大跌2327.48點,跌幅高達44.95%。個股股價腰斬的案例比比皆是。為穩定市場,包括央行、財政部、國資委、中央匯金等在內的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另據機構測算,相關部門和機構第三季度用于救市的資金總額高達1.5萬億元。
5、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出爐
、國務院9月13日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下一步國企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意見要求,在對國企進行分類基礎上,積極推進市場化的兼并重組,從而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同時,國有企業監管模式也將從管資產向管資本進行調整。國家下一步將在國企分類的基礎上,系統性籌建多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平臺。
6、央行放開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接近完成
央行10月23日宣布,決定自10月24日起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央行年內第五次降息。同時,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并抓緊完善利率的市場化形成和調控機制。此前,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進行修改,刪去第七十五條第三項中的“存貸比例”。
7、中央提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全會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政策發布后,各地積極制定正式放開二胎的時間表。
8、“十三五”將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11月3日,《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外公布,建議稿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議稿特別指出,“十三五”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9、供給側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此前,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10、人民幣“入籃”獲全球化“身份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11月30日批準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新的貨幣籃子將于10月1日正式生效。IMF發表聲明說,人民幣被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并將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道構成SDR貨幣籃子。IMF將籃子貨幣的權重調整為:美元占41.73%,歐元占30.93%,人民幣占10.92%,日元占8.33%,英鎊占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