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正式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然而此前上海等地的試點并不順利。推行“以房養老”還需邁過幾道坎?
●“靠兒不靠房”仍是主流觀念
“以房養老”是指老人通過抵押房屋產權,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老人去世后,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人對這一新型養老方式心存疑慮。有房族的廣州市民鐘女士還有幾年就要退休,她以“兒女有出息,不會讓父母賣房養老;兒女沒出息,不會準父母賣房養老”表明對以房養老不看好。
●養老機構“一床難求”
“養老產品缺乏是以房養老推行的最大障礙。” 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傅旻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鄉養老機構養老床位365萬張,平均每50個老人不到一張床。養老從業人員更是不足百萬,“養老前景不明朗,沒有老人愿意拿著養老錢冒險。”
●金融保險業務割裂
“以房養老”實則是一款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牽涉到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無規可依、風險顧慮,及業務各自為營為最大障礙。
“比如,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涉及銀行的房產處置權,而目前銀行處置只能通過法院拍賣渠道解決,銀行沒有這個處置能力。如果實行住房反向抵押保險,本質上也是個反向抵押貸款,而目前保險公司并不具備辦理抵押貸款的資質。”中信銀行合肥分行消費金融部經理邱林坦言。
●房屋權屬變更怎么辦?
據上海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處處長袁俊良介紹,上海從2007年就醞釀“以房養老”,但推行多年僅成功6例,重要原因就是“居民普遍預計房價將上漲,老人會吃虧”。而對金融機構而言,當老人年邁將房產抵押時,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大都已經不多,一旦房價波動下行,保險公司或銀行的給付能力有限,風險也較大。如果再發生國有土地使用權依法提前收回,根據“房隨地走”的原則,建造在土地上的房屋不屬于個人,那么雙方當事人都會受到很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