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以下是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衡陽地震帶發布的一些信息以及衡陽歷史上上的地震記錄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正史中的“本紀”、“五行志”及地方志中,會留下相當多自然災害的記載。
湖南,尤其是湘江流域的自然災害以水災和旱災為主。災害性地震,從西漢開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遍查史書,記錄極少。1961年,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曾遍翻史籍及前人筆記制作《湖南自然災害年表》,最后也只找到三則“地震”記錄:
·公元前48年(即西漢元帝初元元年),桂陽郡地震,大水潰出。
·公元805年(即唐順宗永貞元年),沅江地震,江溢山裂,人皆露處。
·公元1522年(即明世宗嘉靖元年),長沙大水七日,風雷電大作,沿江地震,至岳麓而定,城郭多沒。
前兩則地震記載的發生地,一在湘南,一在湘北,地震后還引發了相關地質災害。
而明嘉靖元年,長沙地區所發生的“沿江地震”,有可能并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災害性“地震”。古人關于地震和大水引發的地質性災害的界限相當模糊,甚至明代記載的這則長沙“地震”,有可能只是大水引發的堤岸崩塌。
世界有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至喜瑪拉雅地震帶,它們是地震的多發地點。有考古專家曾著文說長沙馬王堆里躺著的老太太辛追的陪葬品之所以保存完好,就因為,長沙地區不在主地震帶上,極少發生災害性大地震。
據介紹,就全國范圍而言,湖南是地震活動比較少也比較弱的一個省份,歷史上發生的地震也不多。有記載的最大的一次,是1631年8月發生在常德澧縣震級為6.8級的地震。長期以來,湖南省發生2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六七次,3級以上大概平均每年1次,不過都沒有造成大的破壞。
資料顯示,湖南處于華南地震區內相對活躍的中強地震帶——長江中下游地震帶漢水與大婁山-雪峰山地震小區,區內活動斷裂眾多,地質條件復雜,具有發生中強地震的歷史和構造背景。此外湖南地震還具有震源淺、烈度偏高的特點,一個3級地震即有強烈震感,并可能造成破壞,4級左右的地震就有可能成災。自公元1500年以來,全省有10個市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共計20多次,所有的市、州都發生過強有感地震。從新近長沙發現的古地震遺跡分析,我省曾發生過至少兩次強度在7級以上的地震。自1973年以來,湖南地震監測臺網共記錄到長沙行政區域內地震92次,而在歷史上長沙記載的中強度地震也有3次。
由于省內礦產資源豐富,礦山開采引起的地震時有發生,大中型水庫較多,存在誘發地震的潛在因素。在全國已有記載的30多座誘發地震的水庫中,我省有4座。1996年,省會長沙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1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之一,2006年常德成為全國24個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戴塔根認為,由于境內的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在一些因素的誘發下,也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值得加強監測。
湖南省“十一五”防震減災規劃指出,我省雖然近70多年沒有發生大地震,根據地震活動特征和地震能量積累與釋放的一般規律分析,我省中強地震的潛在危險正在逐漸增大。因此,在未來幾年,湖南將逐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規劃要求在全省消除地震監測盲區。長株潭和洞庭湖區域的城鎮基本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綜合能力,其他市州政府所在城市防震減災能力也要有相應提高,部分農村民居采用地震安全適用技術,提高農居地震安全水平;實現全省范圍內破壞性地震的快速有效緊急救援,為落實國務院提出的三大戰略要求打下扎實的基礎。
到2020年,湖南省將基本具備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長沙市防震減災能力力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同類城市的水平,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力爭達到國內同類城市的先進水平;消除地震應急體系不完備的地區,所有城鎮新建、擴建、改建工程基本達到抗震設防要求;60%的新建農村民居采取抗震設防措施。
高考后表白成功率高嗎 表白
時間:2024-02-12 09:0:13帶有寓意的高考食譜 有好兆
時間:2024-01-12 09:0:55預退檔持續時間有多久 還有
時間:2023-12-21 09:0:56高考后搬家了錄取通知書怎
時間:2023-12-21 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