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兩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有效途徑。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各領域的滲透融合,不僅使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產方式,也催生了許多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產業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融合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信息化水平還不高,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還有巨大潛力。必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引導制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走兩化融合的產業發展道路。
(四)堅持結構優化
調結構、促升級始終是產業發展的中心任務。雖然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區域發展同質化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是導致我國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質量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消費需求、新的裝備需求、新的服務需求、新的安全保障需求,又對產業結構升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躍升,持續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和空間布局,走提質增效的產業發展新路。
(五)堅持開放合作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產業要發展壯大,開放合作是必由之路。隨著我國依靠低成本要素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全球化紅利日趨弱化,推動產業、市場、資本和能源資源開放合作,實現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發展,已經成為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用全球視野配置產業鏈和空間分布,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在優進優出中實現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走開放合作的產業發展道路。
(六)堅持人才為本
人才是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骨干力量,產業強國一定是人才強國。美國之所以成為最富創造力的制造強國,與其培養并廣泛吸納了大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直接相關。具有工匠品質的“德國制造”,也與其培養的眾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密不可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我國不僅缺乏能夠適應創新發展的領軍人才和高層次技術人才,還缺少優秀的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必須把人才作為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和吸引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產業人才隊伍,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走人才引領的產業發展道路。
三、全面落實構建產業新體系的任務和舉措
構建產業新體系是一項關乎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擺脫以往的路徑依賴、實現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要求我們在準確把握發展方向和原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問題,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貫徹落實好《建議》提出的各項部署。
(一)構建新型制造體系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督ㄗh》明確提出,堅持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落實好這一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著眼于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實施智能制造工程,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以綠色化為方向,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適應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引導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增加服務環節,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構建新型制造體系,必須打牢基礎。要深入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先進基礎工藝,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的產品性能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制造水平,有效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對于支撐產業升級、有效擴大就業、更好滿足消費需求、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2%,超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70%—
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
時間:2024-04-23 08:0: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
時間:2024-04-23 08:0: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
時間:2024-04-23 08:0: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
時間: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