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來歷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粥
臘八粥三個字包括三個概念:臘是指節氣、季節,表示進入了冬天最寒冷的時節;八是數字,表示八種谷物;粥則是飲食的品種。
其實臘八粥不一定非得湊成八種谷物,多幾種少幾種也行。冬季里北方都有農閑“貓冬”的習俗,人們一般不出戶外,一天只做兩頓飯。粥既省米又暖和,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多種谷物摻在一起熬粥,也增加了其營養成分。臘八粥主要用高粱米、小米、大豆、江米、糜子、大米、麥米、飯豆等,這些谷物中有的含糖分高,有的含淀粉多,有的含脂肪酸,熬在一起使粥具備了養生、長壽、御寒的功能。臘八粥營養豐富、香糯可口,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如今,“臘八粥”不只是在臘八那天在民間的飯桌子上才能見到,就是平時,只要你到北方來,對主人說想喝臘八粥,主人就會熱情地給他端上一碗,因為“臘八粥”已成為北方人經常食用的食物了。
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說
關于“臘八粥”,傳說古時有一個小伙子是個獨生子,他的和娘都是種地的莊稼人。由于就這么一個寶貝兒子,所以從小就舍不得讓他干活。一來二去的,這個孩子就呆慣了,不愿干活了。偏偏這孩子長大后娶了個不會過日子的媳婦。頭幾年老兩口健在時,小兩口的日子還算過得去。幾年之后,老兩口去世了,這小兩口坐吃山空,沒幾年就把父母給他們留下的八囤子存糧吃了個底朝天。
這一日,到了臘八。丈夫對媳婦說:“去舀點米做飯!”媳婦來到糧倉一看,個個囤子都是空空的。沒辦法,也不能不吃飯哪。于是媳婦只好拿起笤帚挨個囤子底掃。八個囤子底都掃完了,好歹掃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米粒,只夠做一頓粥的。
從那以后,他倆就天天頂風冒雪出去要飯。轉眼到了春天,該選種種地了。小兩口扔了要飯的“乞丐瓢”,也像老輩人那樣下力氣種地干活,慢慢地日子又過好了。
日子雖好過了,但小兩口也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到了臘八這個日子,小兩口一定要從各種米中抓出一把,摻在一起熬粥喝,為的是記住以前的教訓。一來二去的,左鄰右舍也給孩子們熬這種粥,講這個故事,以啟發后代要勤儉。于是,這種一到臘八就喝“臘八粥”的習俗流傳下來了。
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手抄
時間:2023-09-21 02:0:44小學三年級學習計劃手抄報
時間:2023-09-20 18:0:18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手抄
時間:2023-09-14 04:0:55小學生校園安全手抄報內容
時間:2023-09-19 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