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清明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寒食。但什么是寒食游什么重要的意義呢?
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寒食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從春秋起,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后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蔓延全國,深入民心。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并定為全國法定長假。
寒食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至今依然有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同時,寒食經過2640多年的演變,是對我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小學生五年級詩歌小報手抄
時間:2023-09-18 13:0:42小學生詩歌小報手抄報圖片
時間:2023-09-18 03:0:39小學生詩歌小報手抄報內容
時間:2023-09-16 15:0:30三年級中國傳統節日手抄報
時間:2023-09-13 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