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實現戰略性突破:
(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推進轉型發展。加快轉型追趕,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升級是主攻方向。以市場需求和創新創造引領轉型升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發展活力,著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寧夏經濟升級版。強化科技和智力支撐,實施重大人才工程,活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引擎。到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一特三高”為引領,堅守基本農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重點抓好“1+4”特色優勢產業,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到2020年,農作物、畜禽良種率分別達到95%和90%,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分別達到80%和70%。落實中國制造2025寧夏行動綱要,實施支柱產業做優做強、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過剩和落后產能化解淘汰“四項計劃”,培育一批千億元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和企業集團,加快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現代工業體系。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順應消費升級、需求多元的大趨勢,加快旅游與文化體育等融合,加快現代金融、商貿物流、健康養老、社區服務等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提升。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左右。加快“四化”同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完善“一網一庫一平臺”等基礎設施,突出政務民生的寧夏特色,打造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實施開放引領戰略,著力推進共贏發展。寧夏是內陸欠發達省區,實現大發展、快發展,必須加快開放、擴大開放。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將向西開放優勢轉化為新的動力,努力把我區建成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全球的內陸開放示范區、中阿合作先行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發揮中阿博覽會的平臺功能,打造以中阿合作為特色的國際會展經濟高地。依托銀川綜合保稅區和中阿產業園、商貿園、科技園、文化園等,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跨境貿易等合作,加快打造陸上、空中和網上絲綢之路。以絲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深化科技人才、教育衛生和文化旅游等交流,建設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區。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主動對接國際貿易規則,先行先試國家改革開放的相關政策措施,推動投資、貿易、金融等服務便利化,營造在西部最優、比東部更優的開放環境。
(三)實施空間規劃戰略,著力推進協調發展。以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為抓手,推進城鄉、山川協調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尊重城市化規律,推進“多規合一”,優化“一主三副”格局,統籌中心城市、大縣城、小城鎮和中心村布局,銀川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個區域中心城市,吳忠建成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中心,石嘴山建成寧北及蒙西地區重點城市和物流中心,固原建成寧南山區中心城市,中衛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物流樞紐城市。完善沿黃城市帶承載吸納功能,建設太中銀和銀寧鹽發展軸,加快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建設,打造中南部地區脫貧致富帶和經濟增長極。健全城鄉一體發展機制,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
(四)實施生態優先戰略,著力推進可持續發展。優美環境是寧夏最大優勢,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這一靚麗名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持土地、資源和環境底線,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健全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綜合治理重點流域、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區,加快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鞏固禁牧封育成果,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和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構建祖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到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8%。深入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健全資源利用回收體系,構建循環型產業鏈條,倡導綠色消費,推動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考核評價、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排污權交易等制度,切實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保持好天藍、地綠、水凈、空氣清新的人居環境。
(五)實施富民共享戰略,著力推進和諧發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把和諧共享作為全面小康的本質要求,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族群眾。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舉全區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2年實現確保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扎實推動創業就業和居民增收,讓人民群眾產生更多的獲得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讓所有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強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實現人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障、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面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用中國夢和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全力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增加和諧因素,構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宣傳教育活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鞏固和發展已有的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展望“十三五”,我區創新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轉型追趕的目標催人奮進。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區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們的宏偉藍圖一定能實現,寧夏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奮力實現“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
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關重要。
今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降碳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要切實抓好以下八項重點工作:
(一)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既要注重投速、投量,更要注重投向、投效,形成有效投資,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抓好50個重點項目。實施14個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200億元。重點是建成河東國際機場三期、固原至西吉高速、永寧黃河大橋等,加快建設銀西高鐵、寧夏石嘴山至固原城際鐵路(吳忠至中衛段)、京藏高速改擴建、黃河寧夏段防洪二期、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等。實施23個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00億元。特別要建成寧東至浙江輸電、神華寧煤煤制油、如意高檔服裝等,推進寧夏中關村產業園數據中心、西夏公鐵物流園、三沙源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實施13個社會民生項目,完成投資150億元。著力抓好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寧夏美術館和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工程建設。對于這些項目,要建立臺賬,倒排工期,督查考核,確保進度和質量,從而帶動全社會完成投資3880億元以上。
拓寬項目融資渠道。轉變融資觀念,打好“財政·銀行·證券·保險·擔保”組合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發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清單,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分配等機制,每個縣(市、區)實施1-2個示范項目,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市政、交通、生態等領域。增加政府產業引導基金規模至20億元,吸納更多社會資本,爭取母子基金總規模達到80億元以上,發揮好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完善擔保體系,提高增信能力,重組寧夏再擔保集團,建立專項擔保資金,用足用好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發行各類債券200億元。
梯次推進項目建設。圍繞自治區成立60大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不斷篩選充實項目儲備庫。緊扣國家政策走向,謀劃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撐我區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爭取更多進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包。著眼提高投資效益,謀劃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產業鏈條長、基本無污染的產業項目,引進有稅項目,培植有根企業。狠抓項目前期工作,用好審批監管網絡平臺,聯審聯批,提高效率,力爭20個重點預備項目一半開工、30個重點前期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確保項目前后接續、梯次跟進。
(二)突出集聚創新,力促工業轉型升級。用好市場導航燈、資源定位器,抓好供給側改革,推動新型工業加快發展。
促使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啟動中國制造2025寧夏行動綱要,瞄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中高端產業,抓好3D打印、數控機床、高端軸承、碳基材料等項目。加快煤電化一體化步伐,新增煤化工產能300萬噸,著力開發工程塑料、通用樹脂、專用化學品等精細化工產品。出臺光伏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新增風電100萬千瓦、光伏140萬千瓦,帶動光伏發電裝備、風機制造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羊絨、紡紗等初級原料向中高端產品邁進,加快清真標準國際互認,打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特色品牌,輕工業占比再提高1個百分點。支持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實現轉型升級;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引導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僵尸企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淘汰落后產能120萬噸。
引領園區集約發展。各園區都要突出特色,準確定位,差異化招商,完善生產、集散、研發、認證等功能,分類吸納對路企業進區入園。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保障、土地集約利用、上下游產業銜接四項行動,降低企業生產要素成本,提升園區競爭力。改造寧東等6個工業園區,推進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間中循環、園區內大循環。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綜合服務體系,探索政企合作、多元開發、專業運營等模式,打造服務優、成本低、產出高、稅收多的園區。
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完善科技創新后補助、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建設研發機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到GDP的1%以上。實施“八大科技專項”,建成國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組建技術轉化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以降成本、提效益為重點,引導60戶龍頭企業對標一流、挖潛改造,做強做大;鼓勵、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家,爭創中國馳名商標4個、寧夏名牌產品20個。實施“三項人才工程”,培養專業人才1.2萬名,出臺科研人員留職創業、職務發明等激勵辦法,讓各類人才在創新中實現價值、創業中成就夢想。
(三)聚焦特色精品,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圍繞“一特三高”,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瞄準市場需求,精耕細作,精深加工,精準扶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實施精品農業發展計劃。聚焦“1+4”特色優勢產業,支持壯大“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使其在農業產值中占比超86%。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設優質糧生產基地,糧食生產穩定在1200萬畝、370萬噸。狠抓優質奶源和清真牛羊肉基地,新增肉牛10萬頭、肉羊60萬只,更新種植優質飼草100萬畝。推動蔬菜產業往精品方向發展,新建永久性蔬菜基地10萬畝。實施提升枸杞產業“六大工程”,新增基地5.8萬畝。堅持“小酒莊、大產區”模式,新建改造標準化葡萄園5萬畝,開建酒莊20家,加快向酒莊酒和中高端邁進。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示范效應,每個縣(市、區)建設1-2個精品農業示范基地或加工園區,引領特色產業多出精品。
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堅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并重,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鹽堿地改良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3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5萬畝,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加快育繁推一體化,推進優勢品種提純復壯,確保品質品牌優勢。啟動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工程,嚴格產地準出,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完善追溯監管。推廣覆膜保墑、復種兩熟等先進適用技術,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71%和58%。
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新增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各300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培育農機作業、糧食銀行等服務組織30個,國家和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家。擴大網上營銷規模,引導進入國內外知名企業營銷網絡,發展農超對接、連鎖配送等,讓更多特色農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
(四)挖掘發展潛力,創造服務業新優勢。緊盯消費熱點,突出適銷對路,抓住基礎好、需求旺、優勢大的重點行業,創造新供給,開發新需求,實現新增長。
發展全域旅游。按照“全景、全業、全時、全民”模式,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區),依托寧夏旅游集團建立旅游發展聯盟,整合旅游資源,把全區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打造。加快旅游與文化、工業、農業以及體育、商貿等融合,開發一批全天候、全方位、體驗型旅游產品,推出更多獨特旅游商品,拉長產業鏈。辦好中美旅游高峰論壇、“駕越絲路”等活動,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培育一批優秀景區、旅行社和旅游從業人員,重拳整治價格欺詐、強制購物等亂象,把“塞上江南·神奇寧夏”品牌打得更響。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85億元,增長10%以上。
壯大現代金融。鼓勵私募機構、種子基金和風險投資發展,組建寧夏法人證券、財產保險等機構,支持設立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開展投貸聯動試點,鼓勵開發更多扶貧、助農、幫微、促創等金融產品,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建設閱海灣金融創新中心,發揮寧夏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作用,爭取主板新上市企業1家,新增“新三板”掛牌20家。防范化解行業性、區域性風險,營造良好金融生態。
培育信息經濟。推動中衛西部云基地、銀川大數據中心建設,運行服務器5萬臺,開展數據收集、開發、利用和交易。加快建設并應用好“八朵云”,實現4G網絡城鄉全覆蓋,推進寬帶提速降費。支持軟件、游戲等產業發展,引進智能終端、可佩戴設備等信息裝備企業。深化“互聯網+”行動計劃,培育發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和國家示范基地,形成經濟增長新熱點。
激活消費市場。落實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放寬準入條件,重點開拓養老、健康、家政、健身等消費新領域,豐富訂制化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抓好現代流通綜合改革試點,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提升銀川、固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特色商業街區9個,構建便民消費網絡。想方設法去庫存、防風險,實行保障性住房貨幣化,提高公租房入住率,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商品房銷售800萬平方米以上。落實帶薪休假,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激活假日消費。試點組建消費金融公司,擴大消費信貸,提高現期購買能力。改善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五)強化統籌協調,推進城鄉一體建設。以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為引領,堅定不移地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來布局、來建設。
城鄉融合發展。按照“優布局、補功能、促融合、提品位”的思路,深化“多規合一”工作,開展一個市縣一個規劃試點,加強城市設計,體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統籌沿黃城市帶和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建設,實施“一主三副”項目400個,提升承載能力。推進銀吳等區域同城化,新建改造銀川至寧東等快速通道,實現所有縣城通高速。抓好固原、平羅、寧東新型城鎮化和中小城市試點,推動城市設施服務向城邊村、小城鎮延伸,打造旅游、枸杞、葡萄、回族文化等特色小鎮,建立“人地錢”三掛鉤機制,提高就近城鎮化水平。全面落實戶籍改革政策和居住證制度,配套完善教育、衛生、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轉移人口享受同城同等待遇,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城市宜居宜業。聚焦“城市病”防治,推進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和海綿城市建設,探索系統治理城市內澇、管線交織等突出問題。強化交通組織管理,優化城區大中小路網和公交線設置,配建更多停車場、充電樁,新增泊車位5萬個。統籌城市建筑布局,支持舊城、工礦區改造搬遷,完成老舊小區改造500萬平方米。推動智慧城市、數字化城管、標準化物業提質擴面,改革城管綜合執法,推廣“以克論凈、深度保潔”模式,建成市民休閑森林公園6個。新建(或購買)各類保障性住房7萬套,讓19萬群眾圓上安居夢。
鄉村美麗整潔。加快農村改房、改水、改廁、改能、改路,高標準建設20個美麗小城鎮、100個美麗村莊,改造危窯危房3萬戶,啟動農村污水處理試點22個,改廁2000戶,新增“陽光沐浴”20萬戶,新改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啟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完善長效機制,實現80%行政村垃圾有效處理,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2020年黨員兩學一做四講四
時間:2023-09-17 02:0:39關于黨員個人四講四有對照
時間:2023-09-13 19:0:012020年兩學一做黨員個人自
時間:2023-09-21 21:0:482020年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民
時間: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