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人力資源市場,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提高勞動力素質、勞動參與率、勞動生產率,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企業之間自由流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完善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
(三)推進新一輪脫貧幫扶工作。在鞏固脫貧奔小康成果的基礎上,標準再提高、重點再聚焦、內涵再豐富、底線再織牢,實施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確保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合理確定相對貧困人口規模和脫貧標準,強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聚焦低收入農戶、經濟薄弱村、集中連片困難地區,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就業創業,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村級新“八有”建設,增強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內生發展動力。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擴大經濟薄弱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提高經濟薄弱地區基礎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完善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工作責任落實,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完善“五方掛鉤”幫扶機制,加強新一輪幫扶機制創新,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愿以多種方式參與扶貧。
(四)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堅持普惠性、;尽⒕然、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接班人。以教育現代化為統領,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提升水平、協調發展,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和公平度,提升普通高中發展水平,增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產業結構的契合性,推進一流大學、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健全教師管理和激勵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生源流入地教育工作支持,縮小義務教育城鄉、區域、學校、群體之間的差距。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逐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加大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支持力度,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推進智慧教育。加強教育督導,推進教育評估制度改革。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積極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省級試點,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加快構建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努力打造健康江蘇。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在取消藥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改進醫保支付方式、推進藥品集中采購、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實行分級診療、醫師多點執業和智慧健康建設,促進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加大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力度,加強鄉村醫生工作隊伍建設,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電子健康檔案。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強化傳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和質量安全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提高藥品質量。堅持中西醫并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構建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促進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加強醫療服務監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快建設體育強省,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發展競技體育,加快發展青少年體育,提升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增強全民體質。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貫徹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努力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廣虛擬養老等多種服務模式,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基本養老服務均衡發展。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注重不同層次保障制度的合理保障梯度,多渠道提高綜合保障水平。強化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為重點的基本保障,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建立統籌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落實國家關于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完善全民醫保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探索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完善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增強失業保險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功能。健全預防、補償、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體系。發展以年金和商業保險為重點的補充保障,全面實施職業年金制度,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促進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發展,積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
筑牢以社會救助為重點的兜底保障,強化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統籌銜接,完善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城鄉統籌機制,建立健全“救急難”工作機制,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加強重大疾病醫療等專項救助制度,統籌推進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優撫等福利事業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探索低保標準與人均消費支出掛鉤,推動蘇南以市為單位、蘇中蘇北以縣為單位全面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努力解決“支出型”貧困。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
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在實現住有所居目標的基礎上向住有宜居邁進。制定住有宜居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設置和動態調整住房保障準入線標準,改進和優化住房保障方式,積極推進貨幣化保障和安置,實現城鎮常住人口住房保障應保盡保。加快棚戶區、危房和城中村改造,推進老舊小區更新提升,提高住宅成品裝修和綠色建造水平,推進物業管理標準化。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面。加強房地產市場分類指導,改善供求關系,規范市場秩序,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四、在打造“環境美”上取得明顯突破
認真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圍繞打造自然環境之美、景觀風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鄉協調之美,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宜居新江蘇。
(一)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突出抓好生態空間管控與保護,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堅守生態底線,引導石化、鋼鐵工業有序向沿海地區轉移,推進化工企業入園進區。
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嚴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土地開發強度,嚴格節約集約用地考核,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優化用地結構布局,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規范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提升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
大力提升生態紅線區管控和保護水平。規范空間開發活動,維護生態紅線的剛性約束。鼓勵各地在省級生態紅線區域的基礎上,增加紅線區域面積,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茖W劃定海洋生態紅線。
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保護和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公園。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推進植樹造林,建設綠色江蘇。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加強水生態保護,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監測,基本完成縣以上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落實湖泊生態安全完整性保護要求,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二)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堅持嚴控增量與減少存量并舉,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開展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引領行動。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發展。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控制和削減煤炭消費總量,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促進鋼鐵、建材、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實行碳排放零增長,支持優化開發地區率先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厲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
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更大力度推進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強化各類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生態園區。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
積極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加強資源環境國情、省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和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社會風尚。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鼓勵綠色出行。
(三)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實施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全面覆蓋和穩定運行。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區域聯防聯控,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
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廣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加強工業廢氣污染協同治理,完成油品升級工程,強化機動車船等移動源污染治理,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揚塵和油煙污染,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降低PM2.5平均濃度,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開展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長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設南水北調沿線、通榆河清水廊道,抓好地下水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強化主要入海河流、排污口和沿海化工園區整治,深入開展城鎮河道綜合整治。制定并實施新一輪太湖治理方案,推動環?萍际痉杜c治理工程有效結合,突出氮磷控制,努力消除大面積湖泛發生隱患,促進湖體水質持續好轉。
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擴大典型污染土壤修復試點。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提高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能力。
(四)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家園。編制實施美麗宜居新江蘇建設規劃,逐步形成全民共享的安居體系、配套完善的適居服務、品質卓越的宜居環境。加快推進城鄉統籌規劃全覆蓋,科學制定優化鎮村布局規劃,進一步優化城鄉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鄉規劃管理,推動實現市縣“多規合一”,持續提高城鄉建設管理水平。
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化實施城鎮環境整治行動,提升城市形象與環境面貌。重點推進小城鎮環境改善,著力解決臟亂差的問題。實施村莊環境改善提升行動,落實長效管護機制,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和污水處理,加強農村河道等水系治理,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提升城鄉功能品質。推進綠色城鎮化,尊重自然格局,建立完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推動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和綜合管廊建設行動計劃。分類推進小城鎮和村莊發展,擇優培育重點中心鎮和特色鎮,按照康居村、美麗村、整潔村標準建設重點村、特色村和一般自然村。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鄉村特色保護計劃,加強建筑風貌管理,在新城新區建設中注重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延續城鄉歷史文脈。
(五)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落實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先行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實行區域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修訂《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江蘇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和《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等環保法規規章。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強化環保執法司法聯動機制,依法懲治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五、在促進“社會文明程度高”上展現新的風貌
認真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理念,順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把建設文化強省擺上突出位置,把創新社會治理作為迫切任務,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工程、社會治理創新工程,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一)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理論創新、文化創新,推動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建設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文化事業和產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的文化強省,努力構筑思想文化建設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
加強先進思想文化引領。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教育人民,深化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深入人心,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積極推進建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三創三先”新時期江蘇精神,堅持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提升全社會精神追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研究,特別是近現代史、黨史國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加大紅色資源宣傳推介力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制度化建設。加強公民人文素質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實施江蘇文脈整理和研究工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未成年人“八禮四儀”養成教育,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促進全社會形成“愛、敬、誠、善”的良好道德風尚。
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健康繁榮發展。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加強特色文藝品牌建設,引導網絡文藝創作健康發展,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事業。加快推進社科強省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出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重要學術成果,打造一批高端智庫和特色智庫。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注重運用互聯網和現代科技提升、擴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幫扶力度,推進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為基層服務、向社會開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水平。依法促進全民閱讀,加快建設“書香江蘇”。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文化創意的引領功能,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信息、旅游等融合,鼓勵新型文化業態發展,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⑻厣、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進一步強化其支柱產業地位。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開放。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形成有利于順應多層次需求、促進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實施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程,提升對外文化交流層次和水平,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推動文化企業國際化發展,增強江蘇文化國際影響力。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正面引導與依法管理相結合,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上輿論生態治理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深入開展“掃黃打非”。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提升新媒體格局下的價值引導力。
(二)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平安中國示范區。
構建社會共治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加強縣鄉村三級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規范化建設,推進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增強社區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城鄉社區協商民主,深入推進“政社互動”和社區減負,增強基層自治活力。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提升社會組織服務管理能力。加強在蘇境外非政府組織和我省社會組織對外交往活動的管理,引導和督促其依法開展活動。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完善社會矛盾糾紛防范化解機制。堅持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完善社會矛盾源頭預防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創新發展大調解機制,提升縣鄉兩級調處中心實體化、規范化建設水平,建立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大力發展專業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改進信訪工作,大力推行“陽光信訪”,依法規范信訪秩序,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全面推進智慧平安江蘇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落實相關部門監督管理職責、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建設,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全面提高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貫徹食品安全戰略,實施食品安全江蘇行動計劃,強化監管專業能力建設,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技術支撐體系,堅持產管并重,嚴把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2020年黨員兩學一做四講四
時間:2023-09-17 02:0:39關于黨員個人四講四有對照
時間:2023-09-13 19:0:012020年兩學一做黨員個人自
時間:2023-09-21 21:0:482020年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民
時間: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