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推動“經濟強”上取得重大進展
認真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為主引擎,深入實施轉型升級工程、科技創新工程、農業現代化工程,厚植實體經濟發展優勢,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以知識產權創造,提升企業研發機構研發能力,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的創新型企業集群。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
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源頭作用。加強創新能力建設,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高科技企業培育有機結合的新型創新協同體系。爭取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進大學科技園區建設。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
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創新政策與相關政策的統籌協調。集中支持事關產業發展的前瞻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成果轉化,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瞄準瓶頸制約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建立健全軍民技術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打造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積極爭取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構建促進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強化科技同經濟、創新成果同產業、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利益收入“四個對接”。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建立覆蓋創新全過程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建立完善科技金融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更大力度推進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更好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作用。健全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省。
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加快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探索有利于創新的新政策、新機制、新模式,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努力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和區域創新一體化先行區。加強蘇中、蘇北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創新型城市、創新型園區建設,推動區域內創新組織的集成聯動。構建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機制,提高創新國際化水平。
(二)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優化人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深入開展“創業江蘇”行動,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激活主體,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落實和創新鼓勵消費的政策,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健全消費糾紛解決服務體系,營造誠信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結構。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提高民間投資比重。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創新技術、產品、管理、營銷、商貿模式,實施優進優出計劃,營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優勢。
以質量和品牌提升增強有效供給能力。統籌推進質量強省和品牌強省建設,深入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實施商標和名牌戰略,全面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設水平。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質量保險制度。
(三)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兼顧當前需要和長遠可能,統籌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實現發展空間的有效拓展。
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大力發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廣新型孵化模式,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支持更多優質企業上市。
拓展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絡強省戰略,加快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構建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順暢銜接、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蘇北、蘇中快速干線鐵路網和蘇南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港口和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提升干線公路網通暢性和安全性,推進綜合客貨運樞紐及集疏運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航空樞紐建設。加強城市公共交通、地下管網和防洪防澇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強郵政、管道等基礎設施網絡和糧食儲備、能源儲備設施建設。加強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衛星導航定位地面應用設施建設。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智慧江蘇建設,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力培育網絡服務平臺,提高平臺的集聚效應和市場價值。實施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網絡信息安全體系建設。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加快推進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強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實施企業互聯網化提升計劃。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增強海洋意識,科學開發海洋和灘涂資源,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四)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堅持調高調輕調優調強調綠的導向,落實《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強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大主干,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推進智能制造。構建新型制造體系,引導制造業向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實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計劃,向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建設一批智能車間、智能工廠。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規劃和推進方案,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按照市場化原則進一步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運作機制,做精做特做優做強一批新興產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行動,落實和完善企業技改財稅政策,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化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建筑產業與工業、信息產業深度融合。支持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
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準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圍繞全產業鏈的整合優化,以拓展產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強集成能力、滿足深層需求為重點,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健康江蘇、暢游江蘇建設,建設旅游強省,發展體育產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
(五)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按照“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落實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規范農民合作社發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程。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支持糧食規;a業基地建設,強化糧食主產區建設,增強流通儲備能力,保證供需平衡、口糧自給。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全面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制定實施農村“互聯網+”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公共平臺建設,推進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著力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開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土壤改良工程。繼續推進黃河故道地區、丘陵地區綜合開發。推進農機農藝配套,逐步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完善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發展現代種業。
逐步完善現代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完善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農業補貼機制。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六)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開放總布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深入推進企業、城市、人才國際化,豐富開放內涵,提高開放水平,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
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依托“一帶一路”交匯點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始區域的獨特區位,打造“一帶一路”建設輻射帶動力強的重要開放門戶。與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機制和平臺,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產業合作、工程建設領域、海洋經濟發展、遠洋漁業拓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重要節點和平臺建設、人文交流等方面主動作為、率先突破。發揮制造業優勢,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快推進連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和上合組織出;亟ㄔO,積極參與中韓自貿區建設。在建設長江經濟帶中發揮引領作用,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長江下游江海聯運港區和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實現同中上游地區的互動發展。發揮國際友城作用,搭建平臺,深入推進多領域對外交流合作。服務中央對臺工作大局,深入推進蘇臺合作,用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等合作平臺,深化兩地產業、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和港澳地區的合作發展。
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主攻集聚和培育高端人才、高端技術、高端產業,充分發揮企業、城市、人才國際化的主陣地作用,成為江蘇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要載體。著力推動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高水平實施以質取勝、品牌國際化、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一般貿易規模,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不斷提高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出口比重,并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使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匹配。著力提高“引進來”層次和水平,擴大開放領域,放寬準入限制,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引進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處于中高端的產業,更有效地促進江蘇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推動企業更大步伐“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開展科技創新、項目對接、信息交流、人力資源開發等多方面國際合作,培育一批跨國企業,推進境外產業合作區和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江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境外合作載體,增強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贏并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支持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推廣自貿試驗區可復制的改革試點經驗,加強開發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開放載體的整合優化和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建設質量和水平。建立便利市場采購、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健全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整合各類駐境外辦事機構,建設“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充分利用雙多邊自貿協定,鼓勵企業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
(七)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緊緊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推動城鎮化進入以提高質量和內涵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實施“強富美高”新農村建設推進行動,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格局,努力建設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先導區、示范區。
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新型城鎮化。充分發揮南京、徐州、蘇錫常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沿江城市帶、沿海和沿東隴海線城鎮軸,充分發揮沿運河城鎮的文化、生態、旅游功能,合作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構建新型城鎮化推進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在構建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產城融合體制機制、標準體系等方面大膽探索實踐。
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大“六個一體化”統籌推進力度,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承擔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施新一輪農村實事工程,強化村級“四有一責”建設。深入推進蘇州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統籌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各項試點。
(八)更高層次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認真落實新一輪區域發展布局。全面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等重大國家戰略,發揮疊加優勢,加快建設沿滬寧線、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推進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融合發展,推動淮海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建設,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力布局。發揮好國家平臺載體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推進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創新區域發展聯動機制,推動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區域規劃對接、產業合作、園區共建等,加強省內省外的區域合作和交流。扎實做好援疆、援藏等對口支援工作。
更大力度推動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扎實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啟動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開發建設。著力推動蘇中跨江融合、特色發展,進一步提高整體發展水平。深入實施支持蘇北發展六項關鍵工程,深化南北掛鉤、四項轉移,加快蘇北振興步伐。加強分類指導,完善“一市一策”、“一市一試點”政策體系。制定新一輪支持沿海發展重大舉措,促進沿海地區及其與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打造“一帶一路”建設先行基地、江海聯動發展基地和開放合作門戶基地,加快形成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三、在加快“百姓富”上創造更多成果
認真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圍繞“七個更”的目標,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注重機會公平,扎實辦好各項民生實事,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深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縮小收入差距。
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機制,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著力提高經營性收入,多渠道提高財產性收入,穩步提高轉移性收入。
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實行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二)促進就業創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實施全民創業工程,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創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加強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者就業。
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培養造就新型技能型勞動大軍。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等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2020年黨員兩學一做四講四
時間:2023-09-17 02:0:39關于黨員個人四講四有對照
時間:2023-09-13 19:0:012020年兩學一做黨員個人自
時間:2023-09-21 21:0:482020年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民
時間: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