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4年時間里,Uber引領了全球一個新的拼車行業,該行業有望推動城市交通變革,在自身沒有車輛的情況下幫助人們到達目的地。
但據《紐約時報》報道,風頭正勁的Uber目前遇到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挑戰,它需要在投資者、潛在員工和用戶開始不滿之前,抑制住自己的“野蠻生長”沖動。如果處理不好,Uber或將錯過機會。
這是Uber自身企業文化和創始人的選擇問題——因此,你看,誰說初創公司企業文化不重要?
遭遇最大挑戰
Uber最近的名聲很不好。
Uber的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一直給人留下咄咄逼人的印象,因此Uber的形象難免也會帶上“強硬”和“不服輸”的感覺。
但這次Uber有點越界了。先是它的商業高級副總裁埃米爾·邁克爾(Emil Michael)公開號召公司建立一支研究者團隊,挖掘那些批評Uber的記者的丑聞,一時間引發無數爭議。隨著Uber探索新的增長階段,這只是近期媒體針對Uber策略批評報道的一部分。
Uber已經成長為硅谷估值最高的初創企業之一,其已經完成了1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170億美元,上市看來也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很多初創公司也有著和Uber類似的“野蠻生長“文化,但如果掌控不好,這樣的文化會令初創公司快速”隕落”。
文化可以決定科技公司的生死。“文化能把戰略當早餐吃”(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是在硅谷廣為流傳的一句箴言,意思是一個公司的成功或是失敗并不取決于強大的技術實力,反而取決于該公司員工的價值觀和行為。
這句話尤其適用于非實體企業Uber。該公司旗下沒有車輛,司機都是很容易轉投競爭對手的簽約司機,而其客戶也可以選擇其他打車服務。此外,盡管增長迅猛,Uber依然年輕,很多人還沒有使用過它的服務。
與投資者、員工和用戶的關系存隱憂
如果Uber的品牌和不良行為聯系在一起,人們會不會轉而使用競爭對手Lyft的服務,甚至直接打出租車?
Uber近兩年遭遇各類指控。上一個新年前夜,一名司機在舊金山撞死了一個6歲的孩子,Uber當時以過失致死罪被起訴。還有數名Uber簽約司機被指控對乘客進行性騷擾。
一些司機也對工資和工作條件表達出了不滿。夏天,有媒體報道稱Uber從Lyft那里“挖來”了司機,導致Lyft損失了數千筆訂單。
部分乘客也擔憂,Uber發展過快從而放松了對乘客隱私的保護。這些乘客擔心的是某一天Uber的員工會不會能跟蹤到他們和誰一起去了哪里。
Uber稱其制定了嚴格的政策,禁止員工和司機跟蹤乘客的出行習慣。不過,高級副總裁邁克爾對輿論監督的傲慢言行無疑會加劇用戶對隱私問題的擔憂。盡管Uber CEO卡蘭尼克隨后在Twitter上向公眾致歉,卻為時已晚。
Uber和其投資者相信公司的長期使命是推動交通變革,在提供打車服務的同時替代私家車。但只有在人們充分信任該公司的前提下才能夠實現。
獨立行業分析師詹·道森(Jan Dawson)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內,Uber肯定會繼續增長,但當Lyft以及其他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提升時,Uber將遇到大麻煩。道森說:"在舊金山等地,用戶可以選擇很多拼車服務,這可能影響人們使用Uber的意愿。而在其他地方,人們或許還沒有更多的選擇。"
Uber并不是第一家因文化和形象問題而令早期成功蒙上陰影的初創企業,曾經快速增長的社交網絡Myspace由于未能處理好內部問題并有效保護數百萬青年人的隱私而走向沒落,從而為Facebook的崛起提供了空間。
Facebook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頻繁因隱私問題而遭到用戶批評,但主動迎合用戶需求的Facebook最終渡過難關。如今,Facebook積極向用戶強調隱私選項。而在推廣位置分享應用等產品時,Facebook還多次向用戶首先強調隱私選項。
密切關注Lyft和Uber競爭態勢的硅谷企業家馬克·羅戈夫斯基(Mark Rogowsky)表示:"Uber目前的狀態和幾年前的Facebook類似,二者均迅猛增長,但我們不清楚他們此刻是否意識到該做出改變了。"
文章來源:創業邦
工程公司企業文化內容范本
時間:2023-09-21 11:0:32企業文化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時間:2023-09-19 08:0:26餐飲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范
時間:2023-09-16 10:0:40八一建軍節口號標語橫幅大
時間:2023-09-14 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