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員工的好習慣變成企業文化?
我初到日本一家企業工作時,驚訝地發現:這里的員工都是站著工作,等待比干活要難熬得多。這讓我痛苦無比,臉上不覺流露出沮喪、懊惱的表情。不想,一位課長走到我的工作臺前,沉穩而堅定地說:“即使是等待也不可有這樣不耐煩的表情,您這樣就會傳遞給其他員工一種不積極的、壓抑的信號,會帶壞其他員工的情緒。”
對于這一“指責”,我當時大吃一驚:難道日本企業對沒有笑容也要管?!
沒錯,這家企業就是認為,保持“微笑習慣”是所有員工必須的行為。而沒有好習慣的人就算不上高素質的人,還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為此,日本企業的制度基本都是圍繞引導員工形成好習慣、保證員工堅持好習慣、鼓勵員工發揚好習慣等來確立的,并且在考核員工時也以能否堅持好習慣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正因如此,員工在工作中愁眉苦臉會被認為違反了企業的“規矩”。
如果企業里所有員工都面帶笑容地工作,不僅在組織內部呈現出積極樂觀的氛圍,對外界更是傳遞出一種欣欣向榮的企業活力。所以,“微笑習慣”應該在企業里“被養成”一種員工始終如一遵循的正向行為。
溝通,80%取決于怎么說
一些看起來只是程式化的行為,在日本企業里,員工卻通過習慣的培養賦予了它們真正的內涵。日本人特別信奉一條,那就是:與人溝通要想取得好的效果,20%取決于你說什么,而80%取決于你以什么態度說。
基于此,日本企業特別強調員工使用禮貌用語,并且要求在工作中時時講、處處講、天天講不停!
我最初對此也不甚理解,但后來在接受禮貌用語培訓時,日本指導老師的一句教示讓我覺得猶如醍醐灌頂,他說:“您要是把‘謝謝、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拜托您了’等禮貌用語以爽朗明快的態度一天說50遍以上,就是人格的升華!”
事實的確如此。以禮貌用語與人交往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甚至于做到不管別人態度怎么樣,自己若不說禮貌用語就會感到不舒服,就會深感這一好習慣對自己身心健康的改善乃至教養方面的提升都會產生無形的推動力量。
所以,日本企業要求所有員工都要在點點滴滴的工作中養成、貫徹、強化好習慣,而且要兢兢業業地一直做下去,讓“謝謝、對不起、麻煩您了”等這樣的好習慣變成像洗臉刷牙一樣的自然言行。通常來說,好習慣一時做不到位的員工,就會在晚會總結時被指出來,并被要求一定做到盡善盡美。終有一天,員工會切實感受到:自己才是好習慣的真正受益者。
換位思考賣產品
公司,在日語中被稱為“會社”;會社,就是一個縮小了的社會。企業,應該是社會的縮影。創辦企業,其目的不應僅僅局限于盈利,更應該著眼于為社會培養人才,致力于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育人育心,也同樣體現在日本企業對推己及人等好習慣的強調和引導形成上。“減少利己之心,擴大利他之心,把每一天的感動擴大”,是他們推己及人的精神內核。
以我從前所就職的一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為例。一次在對出廠產品進行檢查時,發現有個部件按照常規檢查雖屬優良品,可就是感到和以往有些不一樣,聽聲音有點怪怪的感覺。因為拿不準是該放其出廠還是作為不良品扣下,于是就請教了領班。
領班當即不假思索地反問:“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是你,要不要買這個產品?”
我當即回答:“不買,因為還有更多比這個感覺好的。”
“那就廢棄!萬一它是個不良品,對企業來說只是萬分之幾的不良率,聽起來不算什么,可是一旦被客戶買去,就是100%的不良!”領班義正辭嚴地說。
對一些感覺不踏實的產品要馬上廢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客戶那里是100%的良品率,這顯然已經超越了企業管理的范疇,而完全成了育人育心的社會工程——就是要把培養好習慣做到員工心里去。
日本企業認為,要想留住客戶、發展客戶,就一定要換位思考才行,而且要做到誠意正心、誠實無欺,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所在。善心生善行,一個不起眼的好習慣不僅成就了一個個成功的企業,而且成為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積極力量。
工程公司企業文化內容范本
時間:2023-09-21 11:0:32企業文化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時間:2023-09-19 08:0:26餐飲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范
時間:2023-09-16 10:0:40八一建軍節口號標語橫幅大
時間:2023-09-14 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