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及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不受破壞的自然能夠保證資源永續,但卻不能帶來經濟繁榮,故只有采取科學的經營管理對生態環境實施保護與開發,才是實現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唯一途徑。
首先,景區開發與經營管理。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關鍵在于規劃問題。規劃不當,就會出現各種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我們在規劃生態旅游景區時,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與市場導向的原則,在深層次正確把握它,在具體操作中合適地應用它。這就必須做到以旅游資源為基礎,以旅游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
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國許多生態旅游區,特別是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意識、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旅游季節集中和景點(區)的集中,人滿為患的現象已在一些保護區出現。加之一些風景區管理者的短視行為,為一時的經濟利益驅動,借生態旅游之名,在自然景觀中濫建人造景觀,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修建公路,破壞了景區的環境。據報導,全國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已有%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開展生態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出現旅游資源退化。加強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可以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注重旅游者管理。生態旅游既是一種旅游方式,又是一種管理模式。學術界認為生態旅游者至少應具備兩個特征: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是為了享受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生態旅游者必須負有一定的環境保護責任。而目前不少人對此了解不夠,在景區亂扔垃圾、亂涂亂畫、亂踩濫踏。隨著實踐,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態旅游與資源保護的真正含義。目前,因為考慮到景區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和資源自身的容納極限,已有一些景區九寨溝等明確提出控制游人數量,減少開放時間。大石圍天坑群風景區早在開放前期就提出“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什么都不要帶走”,以此對游人進行宣傳保護生態資源。
最后,注重導游的重要作用。導游是旅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可以積極、直接地規范和引導游人的行為與活動。樂業旅游景區的導游素質也是生態旅游管理的一個薄弱環節。許多導游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一些導游除了把自然現象杜撰成神奇古怪的傳說外,不能把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布及生態資源保護的意義等講解給游客,達不到讓游客認識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加強對導游的素質培養,可以為保護樂業生態旅游資源提供較好的宣傳窗口。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途徑
..循環經濟與生態工程
在一些地區目前實施的生態旅游開發,除了產品的推出,整體系統的生態旅游特征并不突出,給人感覺生態旅游只是一塊招牌。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態旅游的開發缺少戰略高度,另一方面則是生態旅游的開發需要正確的途徑。,國家十分重視科教興國,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突出科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因此,要確保生態旅游戰略目標的實現,其基本途徑就是循環經濟和生態工程。
旅游是一種消費行為,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都與消耗能源和資源關系密切。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生態旅游的發展,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費,而是注重提倡生態保護的理念,提倡合理消費,自覺注重消費過程中的環保;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鼓勵使用綠色產品,如低能耗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等;抵制過度包裝等浪費資源的行為;政府機構要發揮帶頭作用;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