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及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旅游景區規劃的對象從系統中的簡單要素到整個復雜系統,規劃的方法也由單一的美學形體規劃方法,逐步發展為資源導向、市場導向和產品導向相結合,形體規劃方法、經濟理論、環境方法、數學模型方法等綜合參與。不僅根據資源和市場進行調節,還充分重視生態環境和社會的響應。,應用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來指導旅游景區規劃已成為一種備受矚目的方法。
.生態旅游景區規劃應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旅游資源
景區規劃,旅游資源是基礎。,被譽為“陽光工程”的生態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在人類價值取向、消費意識等呈現多元化趨勢、個性化消費頗受青睞的情況下,旅游資源出現了多元化趨勢,海、陸、空無所不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業,已成為激活地方社會經濟的“催化劑”。甚至在某些時期被認為是“窮鄉僻壤”的貧困農村,如今借助其相對良好的生態資源,通過開展“農家樂”等活動,也使其成為城里人熱衷的度假勝地,比如樂業火賣生態文化村,旅游資源是旅游產品的核心,要選擇有意義的區域、有價值的自然區域、有特殊生物學、生態或人文價值的區域開展旅游。
..產業間的整合
產業間的整合,不僅包括旅游業同與其直接相關的交通、通訊、商貿等服務業規劃的整合,而更強調提高旅游業與地方傳統一、二產業的關聯度。雖然建立產業鏈已是旅游界的識,旅游業的發展因其乘數效應也會對傳統產業起關聯帶動作用,但在旅游規劃中還往往是就旅游談旅游,對與旅游業直接相關產業的內在聯系關注較多,而對于通過旅游業發展帶動地方傳統產業升級、提高當地居民社會經濟條件的具體措施探討較少,缺少旅游業與當地社會經濟融合的組織規劃。進行生態旅游規劃,必須充分體現產業間的整合,同時滿足游客、供給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等戰略目標。要有利于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樂業縣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農業穩縣,工業富縣,科技興縣,旅游強縣”,將“旅游強縣”、發展生態旅游列為帶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強縣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過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門之間的統一規劃與整合。經過近幾的實踐,證明這種產業間的整合是成功的。
..區域合作
發展旅游要樹立大區域思想,加強旅游區域合作,以旅游資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區劃為背景來進行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這既可以避免旅游業中“遍地開花”的低水平發展現象發生,還可以保持資源完整性,避免同類競爭導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兩敗俱傷。雖然要突破行政區域進行具有資源特色的規劃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區域協調加強優勢互補已成旅游規劃發展的一個方向。大石圍天坑群旅游風景區在開發之初,就有意識的通過旅游組織社團和部門加強與田陽布洛陀壯族文化遺址、靖西通靈大峽谷、那坡黑衣壯、凌云納靈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邊旅游景區景點的橫向聯系,XX國家正式將百色列為全國“紅色旅游”區之后,這種聯系更加密切。
..保護與開發的平衡
規劃要有利于旅游景區的保護,這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保護多了,影響旅游業的運轉,不利于提高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開發多了,生態環境容易失衡,旅游資源就會面臨滅頂之災。因此,必須尋找它們的平衡點,走“保護-開發-發展-保護”的生態與經濟雙向良性循環的路子。要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未來狀況予以充分重視,正確分析旅游景區各子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積極規劃,長遠打算。景區規劃不僅要注重滿足旅游者需求,還應通過旅游業發展,促進地方文化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到過大石圍天坑景區觀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遺憾,那是因為只能在天坑上邊俯視坑里,無法下到坑底探個究竟,揭開“神秘之旅”的面紗。曾有有關部分和人員曾積極提出在大石圍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電梯,給游人提供方面之門,對此馬上有專家學者給予了否定,認為在現有條件下,這種開發的破壞性遠遠超過了原始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應該保持現狀,維護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