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四:是加法還是減法?
新高考改革方案說,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考試,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統一要求,確定具體組織方式。方案解釋說,這次改革努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一是考試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級”方式呈現,除了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科外,其它學科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教學要求,考試合格即可。不參加高考的學生,不需要和其它學生學習、備考一樣難度的教學內容。二是現行高考科目是統一規定的,有的科目學生不擅長但又必須考。改革后,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的3科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是可選的,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興趣特長自主選擇,揚長避短。學習有興趣和擅長的東西,可能就不會感覺太累。
“不參加高考的學生,不需要和其它學生學習、備考一樣難度的教學內容。”針對性不是太強,一般升入普通高中就讀的學生,參加高考是主要需求。從理論上來講,新高考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淡化分數,實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錄取參考。但考試的科目增加到了14門,有哪個考生會輕視這些科目呢?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以前是不考的,現在錄取時要參考,會有考生放棄或者覺得無所謂嗎?一旦和高考掛鉤,必然會引起考生的重視,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考試,考生都會投入精力。也就是說,是在給考生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懸念五:會不會引發骨牌效應?
“從小學就準備高考,或者,把高考在小學階段解決。”未來,會不會出現這樣的廣告語?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會不會引發大面積的骨牌效應?通過短暫的兩天時間,我發現居然有早教機構盯上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了,也就是說,未來,培訓機構將會有絕大的利潤空間。在中國,教育一旦和高考掛鉤,就會演變成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比如被取消的奧數加分,給我們教育留下的教訓還少嗎?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會不會成為培訓機構大肆炒作的項目?我看是有可能的,有可能從小學就開始培訓這樣的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