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那么今年全國兩會有哪些熱點提案呢,一起來了解最近幾年全國兩會關于新型農業新提案解讀,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政策內容以官方發布為準。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新型市場經營主體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點,市人大、市政協多次聽取市政府《關于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的報告》,并對落實情況進行跟蹤指導。目前,我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蓬勃興起的發展態勢。
一、加快土地流轉市場建設
今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門把推進土地流轉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并納入今年農村工作目標考核。我們在完成東港市小甸子鎮、鳳城市大興鎮、寬甸縣灌水鎮和振安區鴨綠江辦事處4個“整鄉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全地區的土地流轉工作。2013年底,全市已建17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今年一季度又新增6個,總數達23個。預計全年至少再推進23個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總數將達40余個,力爭2015年全市95%的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可覆蓋全市整個農村,形成全市的土地流轉市場服務網絡體系。引導和鼓勵農民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年內流轉面積達80萬畝,流轉率在30%以上。
二、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按照“科學定位、加強引導、重點培育”的要求,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農業生產向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一)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大力培育家庭農場。一是根據農業部、省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現正在擬定我市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不同生產領域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及申報程序;建立家庭農場名錄檔案,實行年度報備制。積極引導,按照自愿的原則注冊登記家庭農場。二是開展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活動。出臺我市示范性家庭農場評選標準及扶持辦法,組織開展評選活動,重點培育經營規模在200-400畝種植業家庭農場10個,以典型帶動全市家庭農場快速發展。
(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今年,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方向將由數量增加轉到質量提升上來,重點強化規范化建設,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強、產業優勢明顯、內部運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是示范社創建活動。繼續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年內創建省級重點示范社7個,培育土地股份示范合作社10個。二是開展合作社清理整頓活動。出臺清理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方案,對只登記不開展工作的空殼社予以勸退;對已評為示范社但現已達不到標準的,予以取消;對正常開展工作的,予以登記備案。三是在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調研的基本上,組建市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進一步促進我市農民合作經營組織的發展。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龍頭企業兼并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化新格局。支持開展物流信息、質量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制定生產技術流程入手,不斷優化農產品質量。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市出臺了《丹東市對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建立規范的項目申報、審核制度,明確流程,落實責任,及時有效地落實種糧大戶在貸款貼息、晾曬場建設、烘干設備購置和貼息貸款等方面優惠政策,促進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市本級財政投入200萬元用于扶持示范性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市農委與市國土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丹國土資字〔2014〕6號),明確了由種糧大戶等新型主體自主申報、鄉鎮把關,縣級審批的臨時用地簡易審批流程,有效地解決了新型主體臨時用地難的問題,F正與稅務部門溝通,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營業稅優惠范圍,完善所得稅減免政策。探索研究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減免所得稅、營業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與市人民銀行、農業銀行溝通,探索研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相關制度,為新型主體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與銀監部門協調,探索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積極培育信用主體。與保險系統協調,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主要糧食作物保險覆蓋面積力爭達到70%以上,開展畜牧業養殖保險試點,擴大森林保險覆蓋范圍。
四、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
圍繞“基礎建設、人員編制、運行機制、經費保障”四項重點,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多元化服務主體,支持和鼓勵農村“兩委”、種養大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農村經紀人、專業服務公司等參與經營性社會化服務,除了加大扶持力度,在農業項目、資金、信貸上給予支持外,還要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引導各類服務組織提供技術指導,著力將一批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戶培育成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和大戶。力爭年內建立健全市級農村經濟管理局(副縣級)、縣級農經科、鄉鎮農經站三級農經管理體系,在全市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實行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