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那么今年全國兩會有哪些熱點提案呢,一起來了解最近幾年全國兩會關于癌癥的話題提案最新消息解讀,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政策內容以官方發布為準。
今年兩會,一份《關于開展國家癌癥攻堅行動的提案》被提交,建議制定國家癌癥攻堅行動計劃,同時將癌癥防治重要指標與地方政績指標相掛鉤。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是這份提案的調研組成員之一。
兩會前夕,記者采訪了顧晉,并在他的帶領下,參觀了國內首個設在三級甲等醫院中的安寧療護中心——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
靜修室、自動洗澡機、魚缸、咖啡吧,這里是醫院嗎?
記者:這個靜修室是什么意思?
顧晉:人在走的時候,病房會很亂,要做一些處理,處理完了以后穿上衣服,這時候往往就推到太平間去了。但有的時候很多家屬從外地從國外來,他們希望有一個空間能夠和親人做最后的告別。因為有些人他不可能再去八寶山或者其他地方,可能就在這兒見最后一面,所以我們提供這樣一個私密的獨立的空間,讓他們來享受人生最后的告別。
記者:這里面有魚缸,有像咖啡吧一樣的東西,目的是什么?
顧晉:讓人有一種在家的感覺。
記者:什么話題會在這兒說?
顧晉:因為在病房里頭都是晚期的病人,有時候有些話可以談,有些話可能不愿意,他們可以到這種環境來談。
安寧療護中心為進入生命最后階段、積極治療已經沒有意義的癌癥晚期患者設立。墻壁被刷成了淡藍色,除了靜修室、談心室,還設置有許愿樹、盥洗室等。病房外的陽臺上鋪有人工綠色草坪,陽光好的時候病人和家屬會在陽臺上喝茶聊天。
護士:這是一個全自動洗澡機,為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患者準備,他們洗澡會非常方便。
記者:普通醫院如果沒有這個洗澡的?
顧晉:就擦。
記者:既然能擦為什么要有這么一個?
顧晉:擦跟洗還是不一樣,沒有條件是擦,有條件的時候是洗。
記者:還是從病人的角度考慮,更舒服更有尊嚴,是吧?
護士:對,尤其是生前特別愛面子,或者特別喜歡干凈的人,他臨終更希望洗個澡。
安寧療護,醫學為癌癥晚期患者提供的最后選擇
安寧療護最早起源于西方,針對的主要是積極治療已經失去意義的末期病人。發展到今天,它的概念是不建議末期病人在追求“治愈”和“好轉”的虛假希望中苦苦掙扎,更不希望他們假“安樂”之名自殺,而是要在最小痛苦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讓他們生命的最后時光盡量舒適、寧靜和有尊嚴。
顧晉:我是做腫瘤的,很多病人晚期真的沒地方去,讓他出院都沒法出院,上哪兒去?
記者:怎么叫沒地方去,這怎么理解?
顧晉:咱們醫院一般收的病人都是能治療的,我能給你解決問題,我能給你做手術,我能給你化療,我能給你做放療。等到治療方法都沒有了,你只能等著的時候,一般醫院就不愿意收這樣的病人。就說我們現在沒辦法了,你得出院了,我們不能為你做什么了。但并不是回家就有尊嚴了,回到家有時候是沒有人照顧的。
記者:不會照顧?
顧晉:不會照顧,你說他躺在那成天疼,飯也吃不了,你能給他止疼嗎?你又不是醫生。為什么有安寧療護?它可以讓他有尊嚴地離開。
醫學有局限,對病人說“不”,最艱難
顧晉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同時也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結直腸腫瘤外科的權威專家。幾乎每天,都有患結直腸癌后對生活快要絕望的病人從全國各地來北京找到顧晉,期盼轉機的發生。
顧晉:有一個病人,肛門那特別大的一個瘤子,基本上咱這么坐著他坐不了。他每天不能夠坐著吃飯,跟家人不敢吃。他一吃就排,排得特別疼,他肛門那塊都爛出來了。他愛人發現他攢了好多安眠藥,他不想活了。他去了很多地兒說做不了,找我來了。我看了看,我說你肝肺沒有轉移,我覺得還有希望。但是需要一個整形外科就是多個學科合作,不是我這一個醫院醫生能解決的,我得請北大醫院做整形的一起來做。后來我就給他做了,做完了以后北京電視臺采訪過他,他說可以一家人坐一塊吃飯了。因為他以前都是自己在一個屋里呆著,你從他身邊過去味道特別不好,他等于沒有尊嚴。我們給他做完了以后,他感覺特別好,他說終于能跟家里人坐在一起吃飯。他的女兒說我要考醫學院,后來考上了首都醫科大學,專門給我寫了一封信,說考上醫學院了,特別高興。
然而,癌癥面前,最權威的專家也不得不要向患者說“不”。有一次,顧晉拒絕給一位年輕的癌癥晚期患者進行第二次手術。因為手術只會增加痛苦,卻不能挽救生命,這位患者決定出院回家。
顧晉:她二十多歲,她跟我說她父母一塊帶著她走,她問我,是不是我們再也見不著了?
記者:她這話什么意思?
顧晉:她覺得肯定回去等死了,這種時候你沒法面對她。
臨走那天,顧晉甚至不敢去跟這個年輕的患者做最后的告別。他在博文《難說再見:一個年輕癌癥晚期患者留給我的記憶》中寫道:“忽地,我想到一個學者講過的一段話:人生就像一列運行的列車,我們大家自出生就來到了車上。此后,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最終,我們都要下車。我應該用這個比喻給洋洋寬心,但是我沒有。我真的想對洋洋說:洋洋,千萬別責怪叔叔,不是叔叔不盡人情,是叔叔不敢面對分別的那一刻”。
醫學不止是技術,更要有溫度
每年,無數的腫瘤患者從全國各地找到顧晉,每年,他要做上千臺手術!搬t學,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在顧晉心中,這句話有著更簡潔的表述。
記者:在一次演講里面,您說醫學就是溫暖?
顧晉:對,醫學要有溫度,因為醫學是跟人打交道。我有一個同學得了乳腺癌,她做手術,先做的活檢,她在手術室外邊等著。半個小時病理告訴你是良性還是惡性,再給她推進去。對我們醫生來說,其實手術室門口坐著一個人也無所謂,因為經常遇到。當天因為她是我同學,她在外面等著的時候,我就跟她聊聊天,差不多半小時病理出來了,說她是癌,推進去做了。我們同學很少見面,后來有一次見面她就跟我說,那天你跟我在手術室門口聊的每句話我都記得。我說我跟你聊什么了?她說你知道那半個小時我是怎么過的?就跟幾十年一樣。她說你在冰冷的手術室外頭等著別人告訴你是良性還是惡性,那個時間特別長,而且大家都在那走,沒有人關心你理你的時候,她說我都不知道怎么過這段時間,結果你來跟我聊天了。我為什么要說這件事,你想想一個病人在很無助的情況下,其實真的特別需要溝通,特別需要關心。
癌癥早期篩查應納入國家戰略層面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顧晉一直在呼吁將我國在癌癥方面的醫療保障體系向早期篩查、晚期安寧療護兩頭延伸。同時,他還建議把為癌癥晚期患者提供服務的安寧療護病房設置納入醫院績效考核。
記者:如果能列入醫保,帶來的結果是什么?
顧晉:比如從腸癌來說,能發現很多早期的息肉、腺瘤,你把內鏡一摘,就不會變成癌了。
記者:多長時間查一次是最好的?
顧晉:如果你45歲以后查沒有病灶,你一般五六年、六七年都可以,甚至十幾年再查第二次都行。
記者:這筆錢為什么要納入到醫保經費里面?
顧晉:怎么說呢,在很多國家是一個國家健康的戰略。因為我們國家現在人比較多,醫保總體盤子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我提的建議就是說,能不能醫保向兩頭延伸,能不能引入這些商業保險,這樣就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