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私立學校學生獲得等級A的人數是國立學校的三倍。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如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成了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
實際上,自從去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面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之后,這個問題在教育界一直熱度不減。
我們特地邀請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請他深入分析中國私立教育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希望對未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相結合具有啟發意義。
------------------------------------------------------------------
□真正的教育機構必須是一個非營利機構。其使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是為了從家長的口袋里拿錢
□強迫所有人都接受同樣質量的教育,既實現不了,也會降低整體教育質量。政府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對教育的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正處于新的重大突破前夜,F在需要的,也許是教育管理體制上的突破了
------------------------------------------------------------------
中國的私立教育并沒有真正發展起來
中國私立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自西周末年“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私學就開始在民間蓬勃發展起來。春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史書記載他有3000弟子,其中賢者72人。即使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其規模也堪稱龐大,并且人才培養質量很高。在漢代以降直至民國的2000多年里,私塾是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基本滿足了民間對教育的需求。在漫長的農業官僚社會階段,私立教育對于彌補“官學”的不足,在民間和少數民族地區普及教育,實現教化,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形成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起到了積極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套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在20世紀50年代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公立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由政府(中央和地方)以及國有企業提供。私立教育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政府財力有限,無力承擔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被迫引入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社會集資辦學和民間辦學”,非公有制教育機構開始恢復建立。
筆者認為,盡管今天各類非公有制教育機構規模已超過教育總規模的四分之一,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私立教育卻并沒有在中國發展起來。這一令人奇怪的現象已經在事實上影響了中國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當下中國的非公有制教育機構不是真正的私立教育機構
為什么這些非公有制教育機構不是真正的私立教育機構呢?目前,中國的非公有制教育機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民辦大學,包括在公立大學下設置的獨立辦學、獨立核算、獨立招生和獨立頒發學歷證書的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它們由民間資本投資興辦,但辦學質量較低,不能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稀缺、家長和學生面臨選擇單一的情況下,這些大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入學壓力;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個人財產的增加,特別是海外留學市場的擴大,能夠支付起境外大學高額學費的家長和學生開始選擇直接出國留學,這類大學在招生和辦學上遇到了極大困境。
第二類是民間資本興辦的各類中小學。此類基礎教育機構在大中城市發展速度很快,在辦學數量和質量上有些已經超過了公立學校。但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辦學往往和房地產聯系在一起。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投資者以教育用地名義征得了大片土地,通過高價購買優質生源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辦學聲譽,以此帶動和提升學校周邊的房價。投資者的回報主要來源于學校周邊的房地產業。
第三類是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公司,通過提供某一類培訓賺取利潤。特別是針對中小學生的一對一課程輔導培訓機構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有些已經發展成為規模很大的上市公司。
上述三類教育機構的共同特點是,它們無一例外是企業,只不過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和教育有關而已。既然是企業,其經營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它們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機構。
企業和學校的根本差異在于是否以營利為目標。真正的教育機構必須是一個非營利機構。其目的在于辦教育,而不是為了賺錢。其使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是為了從家長的口袋里拿錢。
教育一定要由政府提供嗎
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對私立教育的認識有偏差。人們總是認為,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事業,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怎么能夠讓以賺錢為目的的黑心資本家來興辦學校呢?特別是美國的私立大學,收費高昂,資本家考慮的就是怎么賺學費,怎么會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呢?讓學生進入這樣的學校,無異于羊入虎口。因此,教育必須由國家和政府提供才能讓老百姓放心。與此相類似的是醫療。然而,一個諷刺性的事實卻是,由國家和政府提供的公立教育和醫療,恰恰沒有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沒有讓老百姓滿意。這是為什么呢?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作為社會中的主體,政府和其他社會機構一樣,擁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標。政府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個人組成的,個人的利益并不一定和政府的利益相一致。即使設計初衷良好的政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會“走樣”,不一定能夠實現政府的目標。因此,判定某類產品應該由政府或私人提供的依據,并不取決于誰在理論上更“大公無私”,而要看它究竟是排他性物品還是非排他性物品。非排他性的物品就應當由政府提供,否則就沒有人提供,比如基礎設施、國防,等等;排他性的物品就應當由私人提供,其效率會比政府更高。
這就是亞當?斯密所深刻揭示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每個人都試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
教育是一類特殊產品,它既是排他性的,又是非排他性的,因而是半排他性產品。說教育是排他性,是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付費來進行排他性消費。向學校支付了學費的學生可以享受相應的教育,沒有支付學費的學生就無法享受同樣的教育;說教育是非排他性,是因為對于同一所學校的學生而言,你接受教育的同時無法阻止你的同學同時接受教育。在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一個通過網絡公開課接受教育的學生無法阻止世界上的另一個人也觀看同一個課程視頻。更重要的是,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會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反之,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會具有強烈的反社會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政府有義務為那些沒有能力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教育。
但是,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政府所能滿足的,只能是老百姓一般性的基本教育需求。如果有人因為經濟條件限制而不能接受教育,這是政府的責任。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應當接受同樣的教育。優質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父母只要有能力,一定會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它是競爭性的。強迫所有人都接受同樣質量的教育,既實現不了,也會降低整體教育質量。那些認為教育應當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人沒有意識到,老百姓是分為不同群體的,每個家庭對教育的需求都不一樣,政府怎么可能滿足所有人對教育的需求呢?
上面說的是政府不可能提供令所有人滿意的教育。另一方面,由私人提供的教育,也并不一定會毀了祖國的花朵。且不說中國古代成功的私塾教育,即使是西方的私立教育機構,許多也是由富翁們捐資設立的基金會來興辦的。它們并不依賴學費來維持運行,并且人才培養質量很高,甚至超過了多數的公立教育機構。因此,教育不一定必須由政府來提供。
鼓勵更多民間資本不以營利為目的進入教育領域
為什么中國私立教育沒有發展起來呢?我認為,至少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迄今為止,中國還缺乏一批具有教育情懷的富翁。改革開放之后成長起來的“富一代”們,目前還沒有到考慮他們未來財產處理的時候。他們現在所關心的,仍然是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以及財富的傳承。對教育事業進行小額捐贈是可以的,但是,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獻出來成立基金會開辦學;虼髮W,時機和條件目前都還不具備。然而,如果沒有一批已經充分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來興辦教育,那么,所有成立的私立教育機構就不可能不以賺錢為目的,因而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機構。
其次,政府尚未出臺鼓勵性的政策支持。西方私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遺產稅。一個富翁如果要把財產傳給下一代,通常要繳納高額的遺產稅,一般都在50%,有些國家高達70%。但是,如果通過慈善捐贈形式興辦教育,則可以免稅。對于富翁們而言,與其把財產交給他們不一定信任的政府,還不如自己捐獻出來興辦教育,既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同時也使自己流芳百世。如果政府能夠在政策上及時調整,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不以營利為目的進入教育領域,也許可以在相當大程度上改善中國教育的生態。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開放后第一代富翁即將步入人生的晚年,這一點也許不難實現。
教育應當滿足社會各個群體的需求。如果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要么是技術上出現新的突破,要么是體制上出現新的突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正處于新的重大突破前夜,F在需要的,也許是教育管理體制上的突破了。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今年兩會上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對于民辦教育發展,根本是促進,不能是停滯,更不能是倒退,這是原則和方向
成考錄取分數線是多
時間:2024-06-12 17:0:18吉林省普通話考試報
時間:2024-06-12 17:0:33高考成績一樣怎么排名
時間:2024-06-07 17:0:09高校專項報名流程及
時間:2024-06-07 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