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機制創新:搭建第三方平臺,匯聚國內外頂級專家參與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由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組織開展,真正實現了管、辦、評分離,保障了監測工作的專業性和社會公信力。監測中心搭建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其通過整合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資源和力量,建立了1000余名包括多個學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專業隊伍。八年來專家們圍繞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開展的各類研討活動上百次。與此同時,近2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機構的40余名海外專家,利用短期講學、定期訪學、開設研究生課程等方式,積極參與到教育質量監測的相關研發和咨詢工作。這一切都為我們國家剛剛起步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事業打下了很好的智力基礎。
同時,在過去八年的試點探索中,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建立了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學等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監測中心負責日常的組織管理,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參與具體的研究、研發工作,地方各級督導部門和教育局配合完成監測數據的采集,并將監測結果運用于政策調整和教育教學改進。這種工作機制一方面強化了督導工作職能,增強了督導工作的專業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變傳統科研工作與實踐脫節、對國家重大需求服務能力不足的局面,能促進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之間深度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運用,為國家教育決策和教育教學改進提供專業支撐。
四、路徑創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共同回應教育實踐的重大需求
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并非單純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同時也是地方“自下而上”的實際需求。據一項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各種方式成立了省級監測評估機構,重慶、浙江等地甚至已經連續多年開展了面向本省市的監測工作,并將監測結果作為政策調整和教育教學診斷的重要依據。同時,各地也紛紛委托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關于教育質量監測的技術與方法培訓,并通過增設人員編制、招納有統計測量學專業背景的人員、設立工作專項等多種方式加強本區域的教育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由此可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意義和價值已被大家廣泛接受,以教育質量監測為工作抓手、促進各項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已成為各地教育部門的共同需求。
此外,前面幾年的教育質量試點監測也一改以往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相互對立、相互提防”的關系,明確監測的目的是“診斷、指導、提高”,雙方以協商、合作的態度開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試點監測結束后,監測中心都會給各樣本省、各樣本縣提供一份本區域的監測結果反饋報告(也被稱之為“教育質量體檢報告”),甚至委派相關專家前往各個樣本地區,進行“一對一”、“背靠背”的監測結果解讀。這樣的做法得到了各地的高度肯定,部分地區已經將監測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培訓工作之中,提高了各項工作的針對性。
短短數年,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完成了發達國家數十年才能完成的建設任務,體現了突出的和創新。我們相信,隨著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正式建立以后,質量監測工作必將為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億萬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成考錄取分數線是多
時間:2024-06-12 17:0:18吉林省普通話考試報
時間:2024-06-12 17:0:33高考成績一樣怎么排名
時間:2024-06-07 17:0:09高校專項報名流程及
時間:2024-06-07 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