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貧困人口主要在農村。若將貧困界定為“能力的剝奪”,那么,貧困同時意味著個體在教育、就業等有關生存和抗風險方面的能力也大為降低,并往往在代際間呈現持續性和難以逆轉的弱勢特征。這進一步凸顯了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重要性。
農村人力資源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大力推進農村各項教育事業,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
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既有“農民工潮”,又有“農民工荒”。前者反映出來的問題是農民工的數量,后者則反映出農民工的技能與市場選擇之間的差距問題。為此,各級政府應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資力度,適當增加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證全國農村義務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對一致的發展水平。
同時應注意到,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教育體制方面,農村一直充當著向城市輸送人才的基地。為適應升學應試的需要,農村學校的學生課程設置、學制以及教材與城市中學基本相似,缺少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的課程和必要的農業生產技術訓練。其結果是,如果農村學生不能考取大學,在短期內不但不能成為現代農業的建設者,而且也因不具有一、二產業的知識技能,而成為新的農村過剩勞動力。
所以,要改革職業中學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在教學內容上突出實踐性和操作性,讓職業中學的學生能系統地掌握一兩門有利于發展現代化農業和社會急需的實用技術。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同時,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制度,大力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促使農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術技能,解決農村人力資源質的問題,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二,建立和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轉移的機制。
隨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產業、三產業轉移,勞務性收入將在農民收入結構中占有更大份額。而非農業收入與國家的就業政策和農民的人力資源特征有關。要保證農民在工業化、城市化中分享到社會福利增加的好處,保證農民有能力參與市場化的競爭而不被 “邊緣化”,并讓沒有轉移的農民從農業中受益,就要注重農民參與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工作機會和競爭能力體系建設。
政府要逐步打破“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口界限,在戶籍制度以及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向農民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具有一定居住時間、穩定職業的外來打工者優先留居城鎮。
逐步消除包括農村土地制度、戶口遷移制度在內的各種限制、阻礙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制度,創建城鄉勞動力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市場和建立規范的、功能齊全的市場中介組織,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就業信息、咨詢、職業培訓、法律及保險等服務,減少進城務工人員因盲目流動而增加就業的成本,保障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合理有序地進行。還要從立法上維護農民工權益,以保障農民工平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
三,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強農村人才培養。
,農村豐富的是人力資源,匱乏的是人才。這其中,農村勞動力外部流動的非均衡性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由于我國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城鄉差別,農村經濟發展滯后,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在農村得不到合理的報酬。為了追求較高的人力資本收益,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自然會流向人力資本收益率高的經濟發達地和城鎮。,
達州養犬管理條例最新
時間:2024-02-26 07:0:12廣安養犬管理條例最新
時間:2024-02-26 06:0:14宜賓養犬管理條例最新
時間:2024-02-26 06:0:23南充養犬管理條例最新
時間:2024-02-26 0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