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安排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四個大別山”五年大變化的決勝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要求、黃岡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征,在適應新常態中加快發展,在加快發展中適應新常態。
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經濟發展新常態,意味著速度換檔、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對于迫切需要通過增量擴能來擴大經濟總量、提高人均水平的我市來說,加快發展難度更大。對于產業基礎不強、傳統產業比重大的我市來說,結構調整任務更重。對于主要依靠要素驅動、特別是投資驅動發展的我市來說,轉變方式更加緊迫。前進路上,我們將面臨更多的困難,需要應對更多、更嚴峻的挑戰。
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新常態下,國家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將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以縮小地區間差距。長江經濟帶是國家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之一,中部地區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四大板塊”之一。黃岡戰略機遇、利好政策疊加。發揮長江經濟帶覆蓋黃岡全域、黃岡得中獨厚的優勢,堅持全域對接、市縣聯動,加強重大戰略研究、重大政策對接、重大項目謀劃,努力將黃岡建成長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開放合作走廊、生態廊道的重要支點,建成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抓住國家提升武漢城市圈功能、建設武漢內河航運中心的機遇,全面對接武漢大產業,開拓武漢大市場,努力將黃岡建成武漢產業協同發展的基地城市、內河航運中心的節點城市、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休閑旅游目的地城市。爭取《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盡早出臺,大別山生態補償機制進入國家試點,加快試驗區建設和片區扶貧開發步伐。
適應新常態,奮力新作為。適應新常態,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奮力實現“雙強雙興”新作為。繼續推進“雙強雙興”,進一步明確“雙”的重點,更加突出“強”的特質、“興”的內涵,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互動平衡,堅持促進產業轉型與市場主體發展的雙向選擇,堅持民生質量與生態質量的雙重提升,走“四化同步”和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三位一體”的黃岡路徑。加快發展、讓黃岡人民早日走向富裕是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將不辱使命,勇于擔當,迎接新挑戰,搶抓新機遇,奮力新作為,為實現黃岡跨越趕超而不懈努力。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的部署安排,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的總要求,堅持“市場決定取舍、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進“雙強雙興”、開展“三大行動”,深化改革開放,突出創新驅動,做大產業龍頭,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民生保障,努力實現黃岡大別山試驗區“五年大變化”的奮斗目標。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以上,外貿出口增長1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全面完成省定節能減排任務。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產業支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做大做強工業。制定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產業發展方向、長江經濟帶和武漢城市圈建設等帶來的區域產業布局、產業結構重構,結合黃岡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制定完善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具有差異化特征、核心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研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項目,推進汽車配件、食品飲料、建筑建材、機械制造等32個特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新型窯爐、醫藥化工、紡織服裝、鋼構等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加快新興產業發展。著力引進一批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骨干企業群體。制定“靶向政策”,實行定向扶持,重點培育1000戶“小進規”后備企業,加快217個預增產值2000萬元以上增長點建設,力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產值過100億元企業實現新突破。全面提升企業素質。重點培育100家上市后備企業,抓好100家企業導入卓越績效模式試點,培育“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30家,做好100名優秀企業家的培養工作。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兩轉四用”,繼續推進現代農業“個十百千”工程。優化農業產出結構。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土地整治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工作,著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菜籃子”工程、畜牧強市、水產苗種名市建設。加大地標產品等特色農產品開發力度,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繼續推進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育具有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現代農業企業。探索涉農資金整合體制機制,引導工商資本投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探索建立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農技推廣機制。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創建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加強龍頭企業引進,支持骨干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和產業鏈重構,組建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企業集團。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繼續推進“智慧旅游”。加快恒天文化創意城建設,支持各地建設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園區。繼續開展5A景區、旅游強縣、旅游名鎮(村)等創建活動,爭創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申報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加強旅游資源整合,擴大黃岡文化旅游品牌整體影響力。推動旅游與文化、生態、農業、城市、工業互動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發展新優勢。突破性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引入大型電商,建設電子商務園區,創建電子商務示范街區,結合城鄉網格化建設,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以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示范園區為重點,培育和引進大型物流企業,加強區域性物流市場建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創新傳統商業模式,推動線下與線上、實體店與互聯網、城市賣場與社區便民店互動連鎖經營。
(二)著力“三大行動”,加快經濟增量提質。
推進“‘雙百’項目行動”,做大基礎設施底盤。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開展“項目儲備提質年”活動。抓住國家實施差異化調控政策、基礎設施投資重點向中西部傾斜、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機遇,積極謀劃一批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重大項目。建立市級“重大項目專項”,堅持市縣聯動,統籌謀劃和共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進入國家和全省規劃。加快推進京九客專(黃岡段)、武杭快速鐵路(黃岡段)、蘄春至太湖高速、黃岡(蘄春)機場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巴河、浠水、舉水干流防洪工程、長河水生態修復工程、白蓮河水生態治理工程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構建功能配套、生態安全的水利工程體系。加快推進大別山電廠二期前期工作,爭取一批抽水蓄能、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項目。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確保麻武高速、麻竹高速完工,完成291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9條中小河流治理任務,爭取武穴長江公路大橋、棋盤洲長江公路大橋、蘄河航道疏浚、黃梅垅坪灌區、華陽河西隔堤堤防等工程開工。力爭新開工億元項目500個。
推進“招商引資行動”,做強產業發展基礎。力爭新引進5億元以上重點項目80個,完成投資500億元。提高招商引資質效。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和“綠色”準入門檻,嚴格執行投資強度、稅收額度、鏈條長度、環保程度和科技高度標準,著力引進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稅收貢獻大的項目。突出產業鏈式招商。圍繞重點龍頭企業建鏈招商,引進一批上下游關聯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圍繞產業集群強鏈招商,引進一批行業龍頭、一線品牌、上市公司的重大投資項目。圍繞新興產業興鏈招商,加大智能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招商力度;I備和組織好“中國光彩事業黃岡(紅安)老區行”活動。加快招商項目落地。優化建設環境,確!笆袇^十大產業項目”以及全市簽約重點項目按期落地、建成投產。
推進“服務企業行動”,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打造企業服務平臺。加強市中小企業服務網絡平臺建設,推動縣(市)組建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要素保障等常態化服務。打造用工對接平臺。依托公共就業網上服務平臺,促進平臺向基層延伸、向企業拓寬,加強社會就業、技能培訓與企業用工的有效銜接。打造政策支撐平臺。創新政府投資引導方式,通過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組建互助基金、種子基金。打造政務服務平臺。嚴格執行市區基本建設項目收費“一表制”并向縣(市)推廣。嚴格落實《全國縣級稅務機關納稅服務規范》。嚴格控制各種涉企檢查,依法打擊各種干擾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違法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開展“和諧企業”創建活動。
(三)著力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優化新型城鎮化布局。堅持全域謀劃。堅持市區一體、市縣聯動,推進黃(州)團(風)浠(水)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城鎮規劃統籌、產業發展協同,加快建設一體化、公交化交通體系。完成黃團大道擴寬改造、葛洲壩大道升級改造、臨港新城綜合碼頭建設,加快陶巴一級公路前期工作。以“臨江四城”為重點,加快鄂東沿江城鎮帶建設,建設沿江一級公路等快速通道,著力構建沿江立體交通走廊。加快大別山特色城鎮帶建設,加強紅色旅游公路支線工程建設,著力構建干線公路(鐵路)區內互通、區外互聯的交通體系。加強統籌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和形態、文態、生態、業態的有機統一,編制以縣(市)為單位統一的、“多規合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特色鎮、新社區和農村村莊建設。
加快中心城區建設步伐。加快建設新城。落實白潭湖片區管理體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環白潭湖綠化生態工程、核心區綠化景觀工程。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加快總部型經濟、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大力改造老城。加快遺愛湖公園東湖片區建設。編制市區《生態基礎設施暨老城區改造與提升規劃》,加強老城區道路管網改造、“雙改”工程建設,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著力提升全城。加大“四城聯創”和“城管會戰”力度,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積極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保持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歷史耐心,堅持試點推進。爭取重點鎮擴權、較大鎮改市試點,抓好24個全國重點鎮和“四化同步”試點鎮、21個文化小鎮、109個美麗鄉村試點,啟動新農村綜合體建設試點。
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加強投融資政策研究和債務風險防控,做實做大做強市、縣城投公司,組建市城投集團。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債券融資,拓寬融資渠道。大力推進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和工業園區的投資運營。
(四)著力改革創新,增強轉型發展動力。
按照市委改革總體部署,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以改革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以創新激發內生增長動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
創新區域經濟合作產業協同發展機制。以市區與武漢、小池與九江、散花與黃石為重要節點,創新跨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加快建設市域工業中心、沿江工業走廊,發展千億產業集群。積極探索共建園區的管理體制、運行模式和利益分享等機制,以經濟托管、園區共建為依托,共同出資組建市場化、公司化的園區投融資、開發建設平臺,探索派團隊送理念、出資金建園區、引項目帶招商的共建模式,將我市與武漢合作共建園區打造成招商引資大窗口、企業聚集大本營、創業成長主陣地。以落實《武漢市人民政府黃岡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黃岡工業園協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岡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岡產業園協議》為平臺,盡快啟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岡產業園”建設,同時加大與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武漢各開發區的平臺建設力度,加快汽車零配件、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
大力推進市場主體增量提質工程。擴大市場主體總量。堅持以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拓展全社會創業空間,掀起全民創業、回歸創業、人才創業熱潮。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和下放審批事項,全面建立和公開“三個清單”。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行“三證聯辦”、工商全程電子化登記,提高投資便利化水平。全面落實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扎實推進財稅體制、價格管理體制等其他各項改革。提高市場主體質量。加強財政扶持、金融服務、人才引進、科技創新、企業用工、社保政策等制度創新,選擇一批重點培育對象,引導和激勵個體工商戶“個轉企”,推進小微工業企業“小進規”,促進商貿服務企業“小進限”。力爭新登記五類市場主體5萬戶,新登記企業5000戶。
深入推進市校(科研院所)合作。堅持打基礎、管長遠,著力創新驅動促轉型,以市校合作為平臺,加快人才引進,推動科技創新。借“全國高校實踐育人現場會”在我市召開的東風,將市校合作向深度掘進、向廣度拓展。將合作院校擴展到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全國重點高校。繼續加強“一園八基地”載體建設。加快推進烽火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將高?蒲性核a業園建成省級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提升市級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質量和水平,加強縣(市)基地規范化建設,完成1.2萬名大學生實習實訓。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和就業促進計劃,做大做強“創天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高峰論壇品牌,與省直部門共建大學生創業省級孵化基地,選聘創業導師50名,扶持創業團隊200個,新增大學生創業就業6000名。啟動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建設。新建高校、科研院所延伸平臺、院士專家工作站30個,引進和轉化高新技術成果15個。新建全國重點高校優質生源基地10個以上。將農校對接覆蓋面擴大到武漢高校80萬人。力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家。推動黃岡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支持各縣(市)創建省級高新區和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繼續實施大別山金融工程。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體制機制,整體推進金融規劃、產業金融、企業上市、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管理機制再造和金融中心建設等六大工程。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力爭引進股份制銀行分行級機構2-3家,實現金融機構鄉鎮全覆蓋、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激活金融競爭,改進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完善政府公共資金存放與金融信貸投放掛鉤機制,加強政銀企常態化對接,發揮大別山產業基金放大作用、各類擔保公司增信作用,放大創業基金效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力爭金融機構余額存貸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力爭1-2家企業進入主板市場、5家企業進入“新三板”,“四板”企業總數過百家。加快金融服務創新。大力發展“助保貸”、“助農貸”、“集合貸”等新型信貸服務,服務中小企業融資。
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依托長江經濟帶,對標上海自貿區,對接“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海關口岸“大通關”體系建設,啟動新港保稅區申報立項工作。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外資審批提速。抓好出口導向型企業招商,加強外貿企業主體培育,支持優勢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工程承包,努力擴大外貿出口。
會計專業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時間:2024-02-09 09:0:30最新事業單位工作人
時間:2023-09-19 00:0:34黨員個人相互批評意
時間:2023-09-21 11:0:03最新總工會換屆工作
時間:2023-09-18 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