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安排
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們既要正視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又要看到我市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已經形成;既要正視荊門發展不夠的階段性特征,又要看到轉型升級是我市行穩致遠的動力之源;既要正視財政實力、社保水平與民生需求的差距,又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線,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干出新作為。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市場、綠色、民生“三維綱要”,堅持“加速轉型、縮差領跑”基本思路,深入實施“兩大戰略”,著力抓調整、促轉型,抓投資、促增長,抓改革、促創新,抓民生、促和諧,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為提前全面小康、建設“四個荊門”奠定堅實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0%,出口總額增長1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以上,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優化結構,打造荊門工業經濟“升級版”
以壯大總量、調整存量、做優增量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工業轉型升級“四大工程”,進一步夯實工業主導地位。
實施傳統產業提升工程。編制并落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1+X”規劃,推動石化產業向煉化一體化轉變,磷化產業向食品級、電子級方向深化,建材產業向新型化、鏈條化邁進,機械產業向成套化、智能化躍升,紡織產業向規;、精品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向精細化、高端化轉型,力爭六大傳統產業總產值突破2800億元。推廣沙洋玻璃產業轉型經驗,鼓勵各類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突出抓好荊門石化油品質量升級及適應性改造、盈德煤制氫、沃;ち蛩徕}晶須、葛洲壩水泥異地技改、楚商產業城、中興農谷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壓減水泥產能195萬噸、平板玻璃產能76萬重量箱。
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通用航空、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健康等新興產業,力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抓好中集化工能源裝備、葉威智能物聯網及糧食機械等項目,加快推進荊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用好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市政策,依托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和格林美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實施鄂中再生資源大市場等50個循環經濟項目,完成節能減排示范項目投資16.7億元,積極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以愛飛客鎮建設為重點,做大做強荊門航空產業園,打造通用航空創意經濟示范區。支持金泉新材料、智展光學、金龍非、金漢江等企業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推進華工科技荊門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鴻創科技等項目建設,力爭盡快形成產能。依托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荊門產業園,積極發展生物醫藥、農用生物制品、生物能源等特色產業,支持神地、欣胱、潤紅等企業擴規增容。
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引導食品、建材、機械、磷化等行業的小微企業聯合壯大,確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以上。鼓勵龍頭企業外引內聯、做大做強,力爭億元以上企業新增75家,推動新洋豐、京山輕機、國寶橋米、洪森等向百億企業進軍。引導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現代企業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眼光的優秀企業家。深入推進質量興市、品牌強市戰略,選擇200家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爭創精品名牌。
實施工業園區增效工程。以擴園強園為抓手,深化“一核六片十五園”建設。對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進行擴區調區,努力在功能配套、產業聚集、環境提升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建立健全入園項目“六度”考評體系,支持各園區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力爭全市園區實施億元以上項目360個,總產值增長25%。發揮荊門國家高新區體制機制優勢,通過擴大管轄權、下放審批權、整合執法權、賦予人事權和優化財稅權,扎實推進“一區四園”建設。支持沙洋經濟開發區創建省級高新區。
(二)堅持強農富農,深入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面提升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使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強化示范引領。持續推進中國農谷三大示范區建設,打造“三農特區”。在農谷核心區,加快實施聯想高檔水果產業園、萬畝玫瑰產業園等項目,依托中興、匯源等企業發展智慧農業,建成院士村一期項目,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荊三角”,提升五洋公路油菜花景觀生態農業旅游線檔次,推進凱躍農機博覽城建設;在楊竹流域,抓好石牌“1+5”示范區、雙龍苑萬人社區建設,力爭漢光農業物流園、富硒米業等項目盡快投產見效。大力推進大柴湖開發區建設,深化柴湖工業園與武漢東湖高新區結對共建,扶持羅成村整村推進土地流轉和發展高效農業,加快移民生態新城建設步伐,完成1000戶危房改造任務。
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圍繞“一高三新”和“一抗三保”,進一步優化農業種養結構,積極推廣“香稻嘉魚”“42養羊”等27種生態種養模式,力爭主推優質品種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和高產創建活動,突出抓好100萬畝小麥、250萬畝優質水稻、160萬畝雙低油菜核心示范區建設,力爭糧食增產1億斤。實施“菜籃子”工程,確保全市最低菜地保有量50萬畝。推進“退耕還草”“種草養畜”項目,新建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80個;發展特色水產,高標準建好一批現代漁業示范園區。深入實施“四個一批”工程,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3:1以上,新認證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30個以上。
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總數突破2萬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4400家、家庭農場780家。加強氣象預警防災、疫病防控、森林防火及農業政策性保險等工作,推行統一供種、統一育秧、統一植保、統一肥水管理、統一農機作業等專業化服務,建設農機化綜合示范區。創新“三資”管理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落實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政策,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深化農村產權融資改革,力爭農村土地經營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規模達到2億元。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屈家嶺漢江引水、荊門漢江以西水系連通及城市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完成42座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固漢江堤防17公里。拉通鄉村斷頭路300公里,健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新增清潔能源入戶1萬戶,戶用沼氣使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6萬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3000畝、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5000畝。
(三)堅持提速提質,保持經濟“快增長”態勢
切實強化擴投資、促消費、強實體、增效益的各項措施,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努力實現有質量的“快增長”。
高位推進項目建設。把“擴投資”作為“快增長”的關鍵,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兩大競賽”,全年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850億元。健全重點項目推進機制,完善領導掛點包保、部門對口包聯制度,開展項目拉練活動,促進項目快落地、快建設、快投產。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和PPP等投融資模式,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支柱產業、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等領域。加大項目策劃包裝、宣傳推介、向上爭取力度,力爭普惠性項目獲得更多份額、個性化項目取得更大突破。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商貿流通業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做大做強電子商務園區,建成淘寶網荊門(中國農谷)館,鼓勵和扶持一批優秀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壯大。支持東方百貨、金城集團重組成立供銷集團,打造百億商貿航母。加快推進武商荊門廣場、星球·世界城、一馬光彩大市場等項目和各縣(市、區)現代物流產業園建設。組建文體產業集團,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紀南-紀山楚文化旅游景區、大太子(大口、虎爪山、太子山)森林休閑養生區資源整合,實施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匯源生態產業園、太子森林小鎮等重點旅游項目。支持綠林山、明顯陵創建5A級景區,漳河創建4A級景區,馬河創建全省旅游名鎮,積極籌備中國(荊門)菊花展,辦好第八屆油菜花旅游節及首屆紫薇花旅游節、首屆中航愛飛客通用航空大會和中國(京山)第二屆網球節,力爭全年接待游客2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0億元。培育規范房地產市場,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智慧荊門”建設,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不斷擴大保險、家政、文化創意等熱點消費,推進特色商業街和夜市建設,確保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強化財稅金融工作。以總部經濟、支柱產業為重點,統籌推進市、縣、鄉財源建設,力爭新引進總部企業5個左右,財政收入過億元的鄉鎮達到8個。加強稅收征管,促進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開展縣域金融工程試點,加快創建普惠金融和信用建設示范區,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企業的監管和引導,力爭新增貸款100億元以上。強化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大力防控金融風險,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立荊門中科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創新科技投融資機制。支持凱龍加快上市步伐,力爭一批企業分別在三板、四板和上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落實中小微企業發展扶持政策,深化“進百企、解難題”活動,建立中介服務超市,完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功能。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探索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市財政投入資金3億元支持企業發展。加強土地資源統籌配置,繼續清理處置低效閑置土地,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加強校企合作、定向培訓和村企對接,實行“一對一”“點對點”招工,破解企業“用工難”問題。嚴控各類涉企檢查,堅決取消各種不合規收費,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
會計專業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時間:2024-02-09 09:0:30最新事業單位工作人
時間:2023-09-19 00:0:34黨員個人相互批評意
時間:2023-09-21 11:0:03最新總工會換屆工作
時間:2023-09-18 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