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思路和重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新常態面臨新挑戰,也蘊含新機遇。我們必須堅定戰略定力,提振發展信心,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重創新、抓招商、防風險、惠民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在立足實際、綜合研判的基礎上,提出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財政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8%,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以上,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為實現以上目標,關鍵要把握以下四點。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體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體現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更要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生態宜居、政治穩定相協調,推動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緊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環保和就業兩個底線,彰顯公平正義,實現群眾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務最優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核心動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必須把改革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指向,促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在全市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這個基本準則。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著力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權責統一、運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機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轉型這個鮮明主題。唯有轉型,方能行穩致遠。要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為支柱產業挖潛增效、為主導產業嫁接延伸、為高成長性產業培土施肥。要加快產城融合化、城鄉一體化、合淮同城化,實現轉型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廉潔發展。
實現以上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為活力源泉,著力增強發展動力
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釋放更多改革紅利。
通過改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組織體系。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積極做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承接、精簡、下放、監管等工作。開展行政審批代辦服務,推行網上審批。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完善政府權力公開運行、動態監管機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預決算公開機制。改制市級投融資平臺。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開展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推進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建立綜合執法機制。統籌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公務用車制度、社區管理體制等改革,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通過改革釋放市場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三證合一”、“先照后證”、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管理改革。堅持放開競爭性領域,積極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體制和決算審計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貸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縣(區)政策性擔保體系。鞏固并推廣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成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資打擊力度,建立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協調機制。堅持土地統一收儲、統一出讓、統一考核,確保土地等要素跟著項目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
通過改革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支持在淮省屬企業改革,促進股權多元化、運營專業化。推進市屬企業改革,加快企業上市、兼并、重組步伐。繼續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供銷社、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做好經營性資產清查,鞏固資金、資產和土地清理成果,規范國有資產租賃管理行為。加強社會組織改革創新,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穩定增長作為重中之重,著力提升發展質量
堅持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積極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的牽動作用,完善項目儲備庫,健全項目投資聯合審查、協調調度、政策支撐、要素保障機制。在主導產業、基礎設施、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謀劃一批、推進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投資830億元。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提質提效。發揮中原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等戰略平臺優勢,申請納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市,爭取更多項目和政策支持。
促進城鄉消費。堅持把發展服務業與促進消費結合起來,完善產業體系,推進業態創新,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適應消費新形勢,促進城市商圈升級發展,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培育大眾消費新的增長點,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謀劃快遞產業園、專業物流中心等建設,促進電商、網購、快遞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認證、金融保險、商務咨詢、技術服務等產業。健康發展房地產業,全年開工200萬平方米,竣工120萬平方米。
做強縣域經濟。健全支持縣區發展的相關政策,理順市縣區財權事權關系,賦予縣區更多自主權。引導縣區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不斷提升產業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區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提升煤電化產業聯營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綜合治理采煤塌陷區,提升煤電化一體、城礦鄉一體發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區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升產城一體、旅城一體和新型城鎮化水平。完善縣區發展科學評價體系,提升工業經濟、園區發展、城鄉建設等考核權重,激發縣區發展動力和活力,形成淮河兩岸整體聯動、互補發展新格局。
夯實園區載體。逐步完善園區體制機制,擴大園區發展自主權,增強園區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園區發展定位和規劃布局,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堅持產業集中、企業集群、土地集約、要素集聚,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發展要素向園區傾斜。大力提升園區服務配套能力,營造引進企業、留住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堅持市經開區產城一體發展,打造百億產業園區。加快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烯烴裝置基本建成,確保動力中心、凈水廠、變電所和碼頭投入運行。完善市高新區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力爭引進電子商務和信息服務類企業30家。統籌園區招商、發展和為企服務,堅持不懈做大園區經濟,持之以恒提升園區在全市經濟中的份額。
(三)把調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著力促進發展轉型
堅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發展思路,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力爭非煤產業比重穩步提升,現代服務業實現量增質優。
大力扶持產業發展。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扶持發展政策體系,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打造面向未來的產業支撐。鞏固提升煤炭、電力兩大支柱產業,加快兩淮能源基地規劃編制,推進楊村礦建設,開工建設1000千伏特高壓北環線,實現平電三期并網發電,做好潘集電廠、低熱值煤電廠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發展新型煤化工、汽車及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加快中安煤化一體化、鳳臺煤制天然氣、江淮云產業基地、電子商務產業園、陜汽配套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現代醫藥、光電新能源、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四大高成長性產業,著力推進旅游景區、生物醫藥科技園、光電產業園、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等建設。
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拓寬研發經費投入渠道,鼓勵企業建立聯合發展機制,促進創新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合作。圍繞新技術、新機制,加快市高新區科技研發中心、科技研發孵化平臺、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設。提高發明專利申請量、擁有量及轉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完成技改投資200億元。加快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省級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力爭第九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大力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項目落地約束和保障機制,堅持“一個投資項目、一個牽頭領導、一個工作小組”專班推進,營造全域招商、全員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圍。緊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重點區域,強化精準招商。制定重點產業招商規劃,注重產業鏈招商。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外經貿轉型升級。著力培育外貿經營主體,進出口總額實現穩定增長。加快申報淮南商檢正式機構、公共型保稅倉庫,不斷提升外向型經濟比重。
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落實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等措施,著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中小微企業。進一步放寬登記條件,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業發展的措施。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進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凈增民營企業30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1萬家。培育10家高成長性的戰略性新興企業,建設智慧企業120家,新增“雙軟”認定企業5家。發揮企業創新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營造支持創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把“三農”發展作為堅實基礎,著力夯實發展根基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專業化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力爭糧食總產穩定在120萬噸以上。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擴大糧食收儲能力。深入實施“菜籃子”工程,提高農產品保障水平。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0個、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個。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開工建設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應急工程,積極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建成世行貸款洼地治理項目,提高防洪排澇和抗旱保收水平。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出臺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堅持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大力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力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穩定增長。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43個土地托管服務點建設。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家庭農場50家。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實施農村集鎮建設規劃改造,啟動美麗小鎮建設試點,建成一批美好鄉村中心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國省干線48公里、縣鄉道路40公里,健全城鄉一體化養護機制。深入推進“三線三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實施扶貧開發和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項目,力爭全年脫貧7000人。
(五)把宜居宜業作為功能特質,著力推進城市建設
堅持發展淮南、呼應省會、強化自身、承接輻射,促進山水林城融為一體、宜居宜業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經濟圈副中心城市。
彰顯城市特色。發揮“三山鼎立、三水環繞”的自然優勢,編制城市風貌特色等專項規劃,啟動八公山、焦崗湖旅游開發規劃編制,完成淮河岸線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淮河港總體規劃。加快合淮一體化總體規劃編制,完成鳳臺縣和毛集實驗區總體規劃編制,完善開發區控規及各類專項規劃。加快“多規合一”試點,編制“十三五”規劃,推進“規劃一張圖”建設。
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山南由新區向新城轉變,以政務區、高新區、高鐵南站、職教園區為重點,完成職教中心和工業學校整合搬遷,推進實驗中學新校區、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別山優質水源工程等項目建設。新改建各類管網125公里。推進亞行貸款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按照“內暢外聯、便捷安全”的要求,啟動商杭高鐵淮南段建設、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濟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龍大道等建設,推進跨淮河大橋建設,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鐵路下穿等工程。
建設宜居宜業城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安置區建設,實施西部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開展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實施城市綠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綠道,新增和改造綠地430萬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動公共交通事業發展。推進環衛體制改革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加強占道經營、亂停亂放、道路拋灑等頑癥治理。創新城市管理考核體系,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主旨,著力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民生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困難群體,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繼續實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評價辦法和建后管養機制。突出為民辦實事。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開工建設采煤塌陷區安置房4200套,搬遷1.2萬人。完成2500戶農房建設、1500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10.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扎實做好關閉退出小煤礦職工就業培訓等工作。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繼續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入園率達87.6%。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區,義務教育標準化率達97.3%。實施衛生惠民工程,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強化衛生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落實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加快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優先發展,鞏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僑務、婦女兒童、殘疾人、檔案、地方志和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氣象、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創新大學生就業就學人才培養模式,統籌做好失地農民等群體就業。培訓各類人員4.9萬人。強化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抓好各類社會保險擴面提標,推動老農保和城鄉居保有效銜接。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分別提高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歷史文化作為城市靈魂,著力提升城市內涵
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持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增強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
踐行。深入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凝聚全市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正能量。宣傳淮南好人好事,講好淮南故事。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扎實做好文明單位系列創建。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誠信文化,打造誠信社會,讓失信者難以立足、讓守信者一路綠燈。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藝術中心、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推動“大地歡歌”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營造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保護文化、挖掘文化、創造文化相結合,推進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0%。建立文化旅游發展協調機制,推動文化旅游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游、歷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體驗游。加快景區擴容升級,打造八公山和焦崗湖兩大核心旅游區,啟動景區5A級創建。全年旅游業總收入增長10%以上。
(八)把創新治理作為重要抓手,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環境、投資環境、生態環境同步優化。
建設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落實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創新網上信訪、逐級走訪、訴訪分離機制。完善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提高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依法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推進立體化、數字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應急處置快速協調聯動機制,增強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國防動員、后備力量、國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
優化投資環境。建立問政質詢機制,對紀律松弛、組織渙散、作風轉變緩慢的單位,加強問政監督。建立效能問責機制,堅決整治政令不暢、效率低下、貽誤工作、不負責任等問題。建立綜合整治機制,扎實開展投資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堅決打擊強買強賣、強包強攬等影響投資環境的行為。建立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實現服務無距離、零障礙。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提升生態文明。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創建更多的森林縣區、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加快溝河湖塘水系生態綜合治理,啟動姚家灣濕地水質改善項目,建成3個污水處理工程。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建筑施工、道路運輸、企業料場、裸露煤場等揚塵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全面完成脫硫脫硝、燃煤鍋爐整治、“黃標車”淘汰任務,力爭可吸入顆粒物下降10%以上。實施重點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50個以上。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礦區生態修復,為淮南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讓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福利。
會計專業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時間:2024-02-09 09:0:30最新事業單位工作人
時間:2023-09-19 00:0:34黨員個人相互批評意
時間:2023-09-21 11:0:03最新總工會換屆工作
時間:2023-09-18 11:0:12